【識港網訊】前幾天,記者與本地一位零售業老闆前往屯門參觀廠房。這位老闆面對電商平台與跨境消費雙重夾擊,選擇以「優品360模式」應對——逆市多開分店、提升公司估值。他稱,往後無論獨立上市,還是像佳寶超市一樣待價而沽,總體上算是「進可攻,退可守」。
但是,上述模式依然難離傳統。在此,不妨談談未來的新零售方向之一——「MCN電商模式」。
MCN(Multi-Channel Network,多頻道網絡)公司與電商公司交疊之處,在於「帶貨」。這是一種整合內容創作、流量變現、品牌塑造與商品供應鏈管理的營運策略,透過內容行銷、直播帶貨等方式將流量轉化為銷售額。談及這種模式時,關鍵詞包括「行業三層架構」「股權激勵機制」以及「渠道為王還是品牌為王」等。
互聯網時代新零售生態可細分為三層架構。這裏的「三層架構」並非內地企業IPO常用的VIE持股結構(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可變利益實體),而是一種跨界比喻,可借傳統娛樂圈生態來說明。
第一層是帶貨大咖。一個大咖就如一位明星,其團隊目標是讓明星愈紅愈值錢,並將名氣變現;
第二層是MCN電商公司,負責管理多個IP(包括大咖、網紅等內容創作者)與品牌,對應傳統娛樂圈的經紀人公司,如英皇娛樂、華誼兄弟等;
第三層是電商平台,如淘寶、拼多多等,對應傳統娛樂圈的廣播或電視頻道,如無綫電視(TVB)、湖南衛視等。
新零售的三層架構對應三種運營模式:其一,自建品牌。捧自己成大咖、打造自家品牌,此模式正大行其道。代表企業包括章燎原的三隻松鼠、李佳琦的美腕優選、美國健身網紅Christian Guzman創立的Alphalete等。本港市場規模有限,目前尚無相對應的成功案例。挑戰在於:在抖音與YouTube盛行的年代,大咖工作室林立,競爭極為激烈。
其二,MCN電商公司轉型品牌方。這類公司因具市場洞察與消費者理解能力,逐步由流量供應方轉為品牌「增長夥伴」,甚至自創品牌,將內容與商業經驗轉化為品牌價值。俞敏洪的東方甄選(1797)正朝此方向發展。
傳統零售公司若能轉型為MCN電商企業,捧出幾個大咖或品牌,將是未來10至20年的行業大趨勢。其挑戰在於,傳統企業往往缺乏完善的激勵機制,難以留住具影響力的大咖或團隊。換言之,如何成為「電商界的英皇娛樂」,捧出數位「謝霆鋒」同時確保他們不自立門戶,至今仍少見成功案例。
其三,做平台型企業。傳統零售公司可發展成電商平台或垂直細分平台,如盒馬鮮生,走的是「渠道為王」之路,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拓展流量入口。
地球村時代,全球電商平台、超市與零售品牌皆成為競爭對手,行業正處於汰弱留強階段。以日本永旺百貨(Aeon)為例,在本土以大型綜合商場「AEON MALL」吸客,但此模式放諸全球未必奏效;若未能洞察新零售生態趨勢,勢將失去優勢。
簡單而言,傳統零售公司最終需在新零售三層架構中找到自身定位。原因只有4個字:資金流向。
資金願意流向新零售企業,不再願意投向傳統零售公司。永旺百貨香港(984)市值約1億元,香港科技探索(1137)市值是其十倍,阿里巴巴(9988)更遠超其上。估值代表行業方向,久而久之,人才亦會隨資金流向而轉移。
當前,傳統零售公司正面臨關鍵選擇題——渠道為王還是品牌為王?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是,越早下決定,越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