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一餐飯超過100蚊我仲會猶豫下,但花888元點呢隻虛擬蠟燭我毫不猶豫。」出生於Z世代(又稱「數字原生世代」,於1995至2010年出生的人群)的交互設計師宋小姐對記者笑言。她所指的是一款社交平台上熱銷的虛擬產品,用戶可為自己點亮蠟燭以實現「轉運」。雖自認並非亂花錢的「大花筒」,但宋小姐亦坦言,這類與「感受」有關的支出,往往最難抗拒。
事實上,此類看似非理性的消費觀點正於年輕群體中蔓延,情緒管理、祈求好運、壓力紓緩等以「千金難買我高興」為口號的產品或服務,逐漸成為新世代消費者的重要選擇依據。
香納美業作為布局情緒健康服務的代表公司之一,其運營總部執行總裁彭寶玲指出,有關產業目前正處於發展紅利期,惟市場推廣機制尚未完善,若有政策支持推動產業規範化及科學化,有望在三至五年進入成熟期。她亦強調,情緒服務未見消費降級,金額反屢屢攀升。
「開盲盒」提供期待與驚喜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日前報告指出,中國消費者正開始走出低谷,邁入接受並適應「新常態」;在富裕城鎮消費者中,有明顯趨勢將更多預算投入無形的服務及體驗上,以獲得快樂和個人成就感。新晉股王泡泡瑪特(09992)或為典型案例,透過「開盲盒」的期待與驚喜,令情緒價值成為商品的附加賣點,從而創造令市場為之振奮的業績。
儘管被貼上「消費降級」標籤,中國消費者仍願意為此類「無用之用」豪擲千金。宋小姐作為泡泡瑪特旗下明星系列Labubu的忠實粉絲,曾為搶先入手THE MONSTERS前方高能系列的整套產品,向黃牛支付逾千元溢價。「我知道產品會補貨,但我想做最先拎到貨嘅人。」宋小姐坦言。
中國消費者協會去年發表報告指,除追求「性價比」之外,情緒釋放將成為影響年輕一代消費者決策的重要因素,亦將是今後一個時期的新消費熱點。報告列舉淄博燒烤熱、漢服熱、國貨翻紅及演出市場「井噴」等案例,指出消費市場呈現穩步恢復態勢。而「買來快樂」、「買來勇氣」、「買來歸屬感」,這些原本略顯玄妙的詞彙,正在一步步走向產業化。
不過,熱潮之下亦隱含風險。《人民日報》早前撰文指,該領域崛起對行業監管提出新課題,例如洩露消費者隱私、不合理收費、誇大宣傳及產品質量問題等等。該報道建議,市場監管部門應盡快推動虛擬情緒服務規範化標準化,依法打擊虛假宣傳、誘導消費等違法違規行為,同時壓實相關部門和平台的管理和審核責任,引導消費者審慎選擇並理性消費。
整頓假宣傳與誘導消費
彭寶玲作為資深從業人士亦向記者表示,若政府能出台相關政策以規範或整頓市場,預期將有助於行業洗牌,並促使具備科學方法與專業標準的機構脫穎而出,推動情緒管理產業系統化、標準化發展。她預料,該產業有望於三至五年內進入成熟階段。
事實上,情緒價值並不能成為一切商品的行銷訴求,行業亂象容易令新消費浪潮變為泡沫,唯有建立明確監管與誠信機制,方能為行業提供成長土壤,令「情緒消費」回歸對自我關注與心靈照護的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