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於11月舉辦,本港的啟德體育園將是賽事主要場館之一,啟德體育園自3月開幕以來,舉辦了多場大型盛事,吸引大量市民與遊客前往,而過去困擾當區的海濱氣味與水質問題,已大幅改善。有到啟德跑步的市民表示,近期已沒有異味。
大公報記者實地走訪了解,為確保啟德體育園在全運會賽事舉辦期間,不受近岸氣味及水質問題影響,特區政府成立了由環境保護署署長牽頭的跨部門工作小組,追蹤調查可導致臭味的來源。過去三年,在土瓜灣避風塘、啟德河一帶,發現44宗大廈污水渠錯駁,全部於今年第一季或以前完成修復,加上疏浚工程、生物除污等措施,多管齊下,令水質的大腸桿菌含量大減八成,臭味濃度處於低水平。
啟德體育園面向維港,南面是土瓜灣避風塘,東面毗鄰啟德河和啟德河進口道,這三處地點的氣味和水質問題均會影響啟德體育園。啟德河起於黃大仙警署,一路延伸至啟德體育園旁邊,若啟德河有污水流入啟德河進口道,對啟德體育園的影響會加大。
大公報記者日前走訪啟德體育園附近一帶,發現已活化的啟德河水質較清澈,沒有異味,有市民在旁休閒散步。在土瓜灣避風塘沿岸,氣味明顯好轉,水面漂浮着一些枯枝樹葉。至於啟德河進口道尾段的承豐道公園,在邊沿位置對開水域,間中傳來臭味,海堤附近水面有枯枝、膠樽和膠紙等漂浮物。
環保署助理署長(環保法規管理)張展華接受《大公報》訪問表示,全運會部分賽事將於11月在啟德體育園舉行,該處環境質量需提升,尤其是水質和氣味,務必大幅度改善。政府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制訂「政府聯合工作計劃」,涵蓋多項緩解措施和改善工程,包括修復污水系統錯駁、疏浚海底沉積物、應用高效生物除污技術、設立即時氣味監察系統,全方位保障海濱的環境品質。
渠務署高級工程師(九龍及新界南)潘浩然表示,啟德河過往是東九龍的主要排洪渠道之一,早年新蒲崗一帶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此。政府在90年代實施水質改善措施,情況有改善。
渠管老化致污水流入雨水系統
不過,環保署聯同屋宇署和渠務署調查發現,啟德河的集水區,包括黃大仙、慈雲山、新蒲崗及九龍城內的樓宇,曾在裝修或改動工程、維修破損污水渠時,錯誤將污水渠接駁到雨水排放系統,而地下的公共排水渠管老化破損,導致一些污水流入雨水系統,排出大海,影響啟德體育園對開海面的水質。
環保署環境保護主任(區域東)李麗嫦表示,環保署自2023年起,在黃大仙、慈雲山、新蒲崗及九龍城進行200次污水錯駁調查,檢查逾1400個雨水井及污水井,抽取約300個水樣本化驗,發現28宗污水渠錯駁,相關個案於今年首季完成修復。
其中,環保署在黃大仙區追查公共雨水渠污染物發現,一些三無大廈疑是公共雨水渠污染物的源頭,於是進行測試,證實渠管有錯駁。
土瓜灣避風塘情況與啟德河相似。環保署在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進行污染源巡查,進行約200次污水渠錯駁調查,共檢查逾500個雨水井及污水井,抽取約40個水樣本化驗,發現16宗錯駁,全部已於2024年或以前完成修復。
環保署並委託土木工程拓展署,在2023年8月進行疏浚工程清理海旁沉積物,疏浚合共約7700立方米海泥。
政府並以生物除污法,處理海床約3.3公頃範圍的污染海泥,減少海泥內的有機物分解後可能產生的臭氣,相關工程去年12月完成。
至於承豐道公園對開水域,李麗嫦表示,該水域為半封閉水體,水流緩慢,漂浮物容易積聚,與啟德河水質無關。土木工程拓展署已在海堤旁增設防鯊網,防止海上垃圾沖入海堤。

大腸桿菌含量大減八成
環保署表示經跨部門合作後,土瓜灣避風塘、啟德河的水質大為改善,大腸桿菌含量大減八成。自2024年起在土瓜灣避風塘、啟德河進口道設置儀器,監測與海濱氣味相關的空氣污染物─硫化氫的濃度。截至今年5月,數據顯示月平均濃度分別介乎8-12ppb與8-10ppb,屬「普通」至「良好」級別,即是在一般情況下不覺察異味。
張展華表示,政府會繼續推進各項改善及監察措施,目標於全運會舉辦時,啟德體育園周邊環境良好且沒有異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