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從「穩定幣」看香港創新突破
2025-07-09 09:54

【識港網訊】當前的香港,正大步邁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也正處於開創新局面、實現新飛躍的關鍵期。面對全球政經形勢動盪以及科技革命等各種挑戰,如何進一步鞏固提升傳統優勢,加快塑造新的優勢,尤其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是擺在各界面前的重大課題。應變求變「說易行難」,特區政府固然肩負引領推動的角色,社會各階層也要有時不我待、全力破局的強烈意識。

在迎來回歸28周年之際,香港再次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國際金融中心排名穩居全球第三、去年本地生產總值突破3萬億港元等等,各項成就有目共睹。這是香港優勢鞏固提升的重要體現,值得驕傲。但也要看到,全球資本市場波動、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加快變革,挑戰正在不斷加大。同時,住房難、內需疲弱及人才競爭加劇等問題,更考驗香港的治理水平與業界的應變力。

適應形勢主動求變覓機會

事實證明,推動改革不可能只靠特區政府,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同樣不可或缺。過去香港在「一國兩制」的優勢之下取得了長足進步,每一名香港市民都是受益者和貢獻者。如今來到「一國兩制」實踐新階段,香港再度面臨新時代的挑戰,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甚,就更需要各界團結一致,識變、應變、求變,抓緊新的發展機遇,為自身、為香港的未來推動變革。

其實近年來,為鞏固強化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中央和特區政府都推出了不少新措施,為業界提供新機遇。例如今年5月通過的《穩定幣條例草案》,將於下月正式生效。多間企業已表明參與試點,例如京東幣鏈科技(香港)計劃發行與港元1:1掛鈎的穩定幣,渣打銀行、螞蟻數科等業界巨頭也積極申請牌照,進軍香港穩定幣市場。另一方面,金管局昨日公布進一步優化離岸人民幣債券回購業務,便利「債券通」投資者參與離岸人民幣債券回購業務,包括於下月25日開始支持抵押品再使用及多幣種結算的措施,降低融資成本並提升流動性。

穩定幣是當前全球數字資產熱潮之一,而「債券通」則是香港與內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重要橋樑,香港要鞏固強化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及善用新技術,為全球金融市場提供更高水平的專業服務,是未來發展最重要的兩大方向,需要業界打破傳統思維,主動帶頭作出改變。

例如在穩定幣方面,現在市場的焦點其實主要在於當局如何監管,如何降低其投資風險。對現在的香港而言,不論是單純為了趕上穩定幣在全球的熾熱需求,還是為日後可能出現的「去美元化」做好準備,發展穩定幣都是必須把握的機遇。政府的責任是監管穩定幣,但如何讓香港穩定幣得到廣泛應用和認可,則取決於金融業界的眼界和手腕。比方說,香港各大銀行其實可以主動與不同地方的科企合作,開發穩定幣在跨境電商、供應鏈金融及大灣區貿易結算中的應用,如針對大灣區跨境電商交易推出與港元掛鈎的穩定幣支付系統,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結算服務;香港的科技企業,亦可考慮將穩定幣沙盒測試與北部都會區的智慧城市計劃結合,將穩定幣用於北都的公共服務支付,也可以與香港各大學合作,進一步將區塊鏈研究轉化為商業應用,創造新收入來源。

至於「債券通」的優化措施,為人民幣固定收益市場注入活力。近年來綠色金融、綠色債券大行其道,推出綠色人民幣債券,結合「債券通」南向通,吸引內地券商與保險公司投資,相信有一定吸引力。業界還可以組建專門的綠色金融團隊,開發基於可持續發展的債券產品,並利用多幣種回購業務,設計靈活的融資方案,吸引內地及國際投資者,利用香港的國際化優勢,推廣人民幣債券應用至中東及東南亞市場。與此同時,香港企業亦應繼續深化與大灣區金融科技的融合,開發不同的跨境支付平台,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

強化內外聯繫創造價值

過去一直以來都有聲音指出,政策落地成效取決於各行業協會,惟部分業界組織的執行力相對較弱。特區政府確保政策能得到有效實施,在必要時提供協助是理所當然,但業內人士其實亦應該主動作為,例如與金管局和證監會合作共同制定新指引,加強培訓中小金融機構提升市場參與度,更要發揮好「超級聯繫人」角色,組織跨境活動,宣傳新政策的同時,也可以邀請海外金融專家分享經驗,促進香港業界與國際接軌。

走過28年不平凡歷程,香港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正處於開創新局面、實現新飛躍的關鍵期。面對全球經濟與科技變革的挑戰,香港社會各界都要打破陳規,勇於破局,由自身開始引領行業作出改革,深化與大灣區合作和與國際社會的聯繫交往。就如日前「港澳平」文章所指出,香港加快由治及興的路向更明晰、信心更堅定、動力更充沛。香港各界一定要珍惜當前來之不易的安定祥和局面,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優勢,把握機遇、改革創新,做好自己、貢獻國家,共同推動香港發展步步高。

 

文/梅若林

责任编辑:li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