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2025年上半年,香港IPO市場實現跨越式增長,共有44隻新股上市,集資總額達1071億港元,按年增長7倍,躍居全球IPO市場首位,而美國納斯達克上半年的IPO集資額約為713億港元,位列全球第二。香港IPO市場如同一匹黑馬逆勢狂奔,憑藉政策紅利與前瞻布局成為全球資本新焦點。然而面對未來更多的國際競爭與市場挑戰,香港能否繼續維護現時的繁榮景象,關鍵仍在於進一步把握自身優勢與善用國家惠港政策紅利。
香港IPO市場火熱,得益於內地與香港監管層的深度協同。2024年4月,中國證監會發布五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明確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港上市,為「A+H」模式掃清制度障礙。同年10月,香港證監會與港交所推出優化新上市申請審批流程,市值預計至少100億港元且合規紀錄良好的企業,兩家監管機構各自的監管評估將在不多於30個營業日內完成。這一政策組合拳直接推動了企業上市效率的提升——以寧德時代為例,其從遞交申請到完成備案僅25天,刷新H股上市紀錄,而傳統流程平均耗時6個月以上。政策的精準發力,不僅降低了企業的合規成本,更釋放出支持優質企業跨境融資的明確信號,吸引大量內地行業龍頭選擇來港作為第二上市。
創新企業成集資主力軍
此外,監管協同性進一步強化了市場的包容性。中國證監會要求H股發行人同步在A股披露重大信息,而港交所則對符合條件的企業豁免部分本地化治理要求(如執行董事常駐香港),這種差異化安排既保障了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又減少了企業運營負擔。政策紅利的疊加效應,使得香港成為不少內地企業尤其是科技創新型企業的上市集資首選地。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在香港進行IPO的企業中,科技、消費、醫藥三大行業佔比超70%。
在生成式AI技術爆發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等創新企業扎堆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並實現上市,成為香港IPO的「主力軍」,不少人將香港市場視為一個「科技巨頭」的聚集地,投資者希望通過這裏獲得更多投資科技股的機會。這一趨勢與港交所推出的「科企專線」密切相關,通過為特專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上市前指引,港交所有效降低了創新企業的上市門檻,強化了其作為科技企業上市首選地的吸引力。截至2025年6月,港交所第18A章下的生物科技公司增至73家,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等領域的融資規模持續擴大,創新醫療保健和科技公司的比例還會進一步提高,顯示出香港金融市場對前沿科技的前瞻性布局。
香港IPO市場的繁榮,離不開全球資本流動格局的深刻變化。今年上半年,全球IPO活動整體低迷,但研究發現,內地與香港IPO活動在全球的佔比上升。其中,今年上半年香港IPO活動表現搶眼,貢獻全球總集資額的24%,與A股合計佔全球總集資額的33%。這一反差的背後,是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復甦的信心,以及地緣政治風險下資金回流亞洲市場的趨勢。有研究指出,中資企業回流成為港股復甦的核心動力,許多原本計劃赴美上市的內地企業,因為美國的政策不確定性,決定來港上市。日前有外媒報道,先後放棄在美國及英國上市的內地服裝電商平台,正計劃在港上市集資,凸顯香港在全球資本配置中的戰略價值。
此外,港股的流動性改善進一步增強了其吸引力。今年上半年,恒生指數年內累計上漲20%,恒生科技指數上漲18.68%,市場情緒的回暖帶動認購新股熱潮重現。此外,港交所通過優化交易系統、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等舉措,進一步鞏固市場的高效運作能力,凸顯香港在全球主要資本市場中的競爭力。羅兵咸永道預測,今年香港IPO集資額可達2000至2200億元,可望超越紐約重奪年度IPO集資額全球第一位。而畢馬威表示,目前港交所正處理約210宗上市申請,創歷史新高,估計今年香港IPO集資額將達到2000至2500億元。
儘管香港IPO市場展現出強勁動能,但也面臨多重挑戰。如港交所需在吸引中小創新企業與維護市場流動性之間找到平衡點,如香港IPO市場面臨紐約、倫敦等國際金融市場的競爭。此外,雖然內地與香港的監管協同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跨境資本流動的監管框架仍可以持續優化完善。例如,如何在支持「A+H」上市的同時防範套利行為,如何平衡外資准入與金融安全,都是證監會和港交所需要持續探索的課題。
多重優勢吸引資本流入
上半年香港IPO市場的火熱,不僅是企業融資需求與政策紅利共振的結果,也鞏固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從「科企專線」的創新實踐到「A+H」模式的深化,從科技與消費行業的崛起到國際資本的回流,都顯示香港正以多重優勢吸引全球資本流入。未來,隨着更多大型IPO在香港進行和監管體系的持續優化,香港可望在全球IPO市場中佔據更重要的地位,為國家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文/宇 文 作者為智庫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