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美國政府繼續揮舞關稅大棒,近日決定對四個東南亞國家的太陽能製造商徵收高額關稅,最高稅額達到驚人的3521%,藉此攔阻中企向市場投入大量廉價商品。「這記針對中國光伏企業的『精準打擊』,折射出中美科技競爭加劇背景下,美國遏制中國產業鏈外溢的深層戰略意圖。」全國工商聯執委、全國工商聯青委會秘書長許澤瑋接受本網採訪表示,中國光伏產業唯有在技術代際差與全球規則制定權上同時突破,方能在驚濤駭浪中續寫「中國奇跡」。
「美國太陽能製造貿易聯盟委員會」在去年4月申訴,指控中國大型太陽能板製造商在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越南等四個東南亞國家的工廠,以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運送太陽能板到美國銷售,並接受不公平的補貼,導致美國產品缺乏競爭力。對此,美國商務部去年對該四國的太陽能產品展開調查,本周一公布的關稅因公司和國家而異,但整體上高於去年年底宣布的初步關稅。其中柬埔寨因拒絕配合調查,其太陽能產品面臨的稅率高達3,521%。越南境內未單獨指名的公司面臨最高稅率為395.9%,泰國為375.2%。馬來西亞全國適用稅率至少34.4%。
遏制中國「供應鏈突圍」 三重打擊中國企業
許澤瑋對本網指出,表面看,這是美國對所謂「不公平貿易行為」的回應,但核心邏輯在於阻斷中國光伏產業的全球布局。他表示,近年來,中國光伏企業為規避美國對華高額關稅,紛紛將生產基地轉移至東南亞。美國此次將關稅矛頭對準東南亞,實質是要斬斷這條迂迴突圍路徑。通過大幅提高進口成本,美國試圖迫使中國產業鏈要麼回流美國,要麼困守本土,從而削弱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影響力。
許澤瑋認為,此輪關稅將對中國企業產生三重衝擊。首先,東南亞生產基地的成本優勢被大幅削弱,部分對美出口產品可能因價格過高而失去市場競爭力。其次,中國光伏企業的全球化戰略遭遇「政策圍堵」,未來拓展海外市場將面臨更高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此外,柬埔寨等配合度低的國家被樹立為「負面典型」,可能倒逼中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中付出更高的合規成本。
破局需「技術+規則」雙輪驅動
面對美國的「組合拳」,中國企業需從兩個維度突圍。許澤瑋表示,一方面,聚焦技術升級,加速研發異質結電池、鈣鈦礦等下一代光伏技術,通過效率突破對沖成本劣勢。例如,隆基綠能近期刷新硅基太陽能電池效率紀錄,正是技術破局的有效示範。另一方面,聯合東南亞國家建立貿易合規聯盟,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挑戰美國關稅的「域外適用」問題。同時,加快布局新興市場,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報道稱,這項針對反傾銷、反補貼而來的新關稅,最終徵收與否,將取決於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大約一個月內的投票結果。若表決通過,認定這些傾銷且受到補貼的進口產品實質損害了美國的太陽能產品,周一公告的這些新關稅將會是在特朗普要實施的全面關稅基礎之上,疊加徵收。
課徵重稅亦遭美產業團體批評
事實上,美國政府這一決定引發來自美國行業組織的強烈批評。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稱,關稅恐將提高美國工廠組裝太陽能板時所需電池的成本,進而拖累整體產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