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深圳銀行業綠色信貸餘額首次破萬億大關
來源:香港商報    2025-02-12 13:32

【識港網訊】2月11日,在深圳金融監管局組織召開的2025年「凝聚改革共識 提振發展信心」首場新聞發布會上,記者獲悉,2024年深圳全市開展環境信息披露的機構主體達184家,規模和機構類型均居全國之首。深圳還印發全國首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風險防控服務地方標準。目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作為深圳市綜合改革試點經驗已獲國家發改委推廣。

截至2024年末,深圳銀行業綠色信貸餘額首次破萬億大關,達到10230.91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年初增長21.07%,增速高於各項貸款17.99個百分點。2024年,深圳財險業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累計簽單保費3424.16萬元,為高環境風險行業提供33.86億元風險保障。新能源車險保費收入80.31億元,同比增長27.33%。

出台《行動方案》 助力綠色發展提速

近日,深圳金融監管局聯合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印發2025年1號文《關於深圳銀行業保險業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的行動方案》(簡稱《行動方案》),推動深圳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30/60目標」。

《行動方案》提出4方面24項重點工作任務:在完善組織管理體系方面,健全綠色金融考核激勵機制,完善盡職免責制度,探索風險容忍度與績效考核、盡職免責有機結合;在支持重點領域綠色發展方面,支持交通運輸綠色低碳發展,為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軌道交通、低空經濟等領域的研發、製造、應用、採購環節提供資金支持和保險保障;在創新綠色金融產品服務方面,探索碳排放權、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排污權、林業碳匯、海洋碳匯、深圳碳普惠核證減排量等資源環境權益抵質押融資;在提升風險管理能力方面,建立健全綠色金融業務標準和統計制度,提升環境信息披露水平。

此外,在《行動方案》的5項保障舉措中,記者注意到,對於納入深圳氣候投融資項目庫推廣庫和開發庫的項目業主,按融資成本的50%給予最高100萬元資助。對納入市中小微企業銀行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的綠色不良貸款,在基礎標準上將補償比例提高10個百分點。

金融機構高質量做好跨境綠金服務

發布會現場,四家金融機構對其綠色金融發展尤其是跨境綠色金融的工作成果進行了分享。

「2024年深圳工行成功落地與某香港環保領域上市公司的跨境直貸人民幣融資超6億元,成功為某新能源汽車香港銷售公司創新辦理首筆國際信保融資近7億元,助力企業「出海戰略」,加速全球化布局。」工商銀行深圳市分行副行長孫煒表示,依託於自貿區的各項有力政策支持,該行可直接對境外綠色客戶、綠色項目提供融資,同時發揮工行「一點接入、全球響應」的集團整體優勢,通過風險參貸、銀團貸款、雙邊貸款多種融資方式,提供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融資價格,助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截至2024年12月末,深圳工行綠色貸款餘額1604億元,較年初增長219億元,增幅15.8%,連續三年綠色貸款增量超過200億元。總量和增量均位居深圳同業前列。2024年該行成功落地首筆ESG可持續發展掛鈎貸款、首筆降碳貸以及首筆綠色存款,進一步豐富了行內綠色金融產品體系。

因地制宜創新綠色金融業務和產品

積極發揮綠色金融集團經營優勢,興業銀行已為70餘萬零售客戶、3000多家企業客戶創建「碳賬戶」並基於企業碳賬戶落地部分碳減排掛鈎、碳資產質押融資業務。截至2024年末,興業銀行人行口徑綠色貸款餘額9679億元,增幅達20%,持續保持國內股份制銀行第一。興業銀行深圳分行行長助理薛敏分享到,深圳興業累計落地多筆碳足跡掛鈎貸款、碳減排掛鈎貸款、可持續發展掛鈎貸款,還落地深圳首筆「紅樹林保護碳匯」創新質押融資業務,以「碳」換「貸」。在跨境金融方面,該行為兩家動力電池核心原材料的龍頭企業落地跨境銀團業務,通過「融資+融智」的ESG服務,支持民族企業出海;並為企業應對歐盟「碳關稅」和「一帶一路」發展進行綠色金融產品創新;還協助深圳市綠金協草擬「企業赴港發行綠色債券指南」。

人保財險深圳市分公司總經理助理郭幸透露,2024年該分公司出具綠色保險保單超過843萬張,提供保險保障超過10萬億元,支付賠款超過28億元。在新能源車方面,承保新能源車超過45萬台,提供風險保障超過1.03萬億元,支付賠款超過14億元。該公司還積極研發保險行業首個儲能電站風險評估模型,創新為深圳市遠信儲能技術有限公司的儲能設備提供15年的產品質量與效能保證,並為中廣核集團等國內大型能源企業的海上風電項目提供風險保障近千億元。

平安財險深圳分公司副總經理李晴表示,2024年,該司牽頭創立ESG「平安自然教育基地」,並落成「平安紅樹林」公益守護林,推出「紅樹林保險+紅樹林保護慈善信託+公益募捐平台+紅樹林碳匯科技管理賦能+志願者服務」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全面賦能紅樹林生態保護。通過經濟槓桿撬動更多社會資源參與生態保護,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责任编辑:zhaope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