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
香港實施與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40年,既是香港貨幣和金融穩定的基石,以香港為家的商人,更藉此享受穩定的匯率,避免「海鮮價」的情況,有利制定長遠的生產計劃。他們異口同聲地表示,香港作為國際城市,若港元能夠繼續與美元掛鈎,營商環境將更具有優勢,故支持維持現時的聯繫匯率制度。
聯繫匯率實施40年,香港的匯率持續穩定在1美元兌7.8美元附近。穩定的匯率如何利好港商經營?1980年代初開始營商的廠商會會長、華彩集團主席兼創辦人史立德稱,不少原料不會「即買即用」,要採用遠期價格採購,藉此穩定生產計劃,確保成本不會與預期相差太遠,「若穩住原料報價與出貨價格相若的話,(營商)風險會大大減少」。
聯匯實施前匯價大上大落
1983年,史立德經歷了港元信心危機、匯價大上大落之苦。他憶述道,當時港元兌美元大幅貶值,不少外商拒絕與他們以港元交易,「除了迫使港商改用其他貨幣,當時的採購及利息成本亦大幅上漲,買?好貴,直到香港實施聯繫匯率、同美元掛鈎後,才成為香港發展的轉折點」。
早年港元曾與英鎊掛鈎,自上世紀70年代一度改與美元掛鈎,之後再實施浮動匯率,直到1983年10月,再與美元掛鈎,聯繫匯率實施至今40年。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表示,香港實施與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前,港商除了以美元計價,在向內地採購取貨時,更要在人民幣、港元及美元之間的匯價套戥,「若睇得唔準(確),會蝕紙水(匯率)」!
蔡冠深續稱,1983年港元信心危機期間,「匯價大上大落,今天(1美元)兌9個幾,明天(1美元)10個幾,如何定價?我們做生意不是博匯率差價的!」他直言,自香港實施聯繫匯率後,毋須再擔心美元與港元之間的匯率變化,「若(當年)沒有實施聯繫匯率,我們就要每日檢視匯率風險」!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香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曾被抽高至300厘。為了擊退炒家,港府選擇「挾高」息率,而這種做法,使到企業難以借貸。蔡冠深坦言,對企業而言,受數十厘的利率已經難以承受,當時唯有不再借錢,即使貸款,亦只會舉為期兩三年的短期債項,同時以現金資金營商。
匯率政策有「兩制」優勢
近年坊間不斷熱議香港應否改變聯繫匯率,其中一個方案,就是港元由現時的與美元掛鈎,改為與人民幣掛鈎。雖然內地與香港的關係日趨緊密,但史立德認為,若港元改為與人民幣掛鈎,雖然有利內銷,「但人民幣至今仍未可以自由兌換,加上內銷市場才剛起步,故此認為當前改為與人民幣掛鈎並不適合」。
金寶集團創辦人、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李秀恒亦認為,在「一國兩制」之下,相比其他內地城市,香港的優勢在於享有有別於國家的「第二種匯率」,若港元的匯率制度太過貼近人民幣,會令人失去信心,得不償失,「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匯率政策要有『兩制』的優勢,港元繼續實施現有的聯繫匯率,將比上海及其他內地城市,享有更多優勢」。
聯匯40年陪伴香港共渡風雨
香港實施與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40年,縱然經歷多次世界及區域性的金融危機,但最後都逢凶化吉。這或許跟聯繫匯率制度的「簡單、一致、且易於理解」有關。即使外間多番議論聯繫匯率的存廢,但多年以來,金管局堅守聯繫匯率「不用且毋須改變」的原則,絲毫未有動搖。
在歷史上,香港曾以不同形式先後與英鎊及美元掛鈎,於1983年港元信心危機後,最終由時任財政司彭勵治於同年10月15日宣布,兩日後(即10月17日)實施最新的聯繫匯率制度。
當時,陪伴彭勵治宣布消息的還有時任金融司白禮宜(Douglas Blye)、時任政府經濟顧問馬敬廉(Alan McLean),以及時任首席助理金融司任志剛。
坊間不斷熱議聯繫匯率的未來,並提出多種建議,包括港元改與另一貨幣掛鈎,甚至讓港元重新自由浮動。金管局2005年出版的《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第二版》寫道:「聯繫匯率制度對香港的好處偶爾會受到質疑,每當出現財政及經濟問題時,人們對聯匯的討論就更熱烈……事實上,不管是推行哪一種匯率制度,最重要的是它必須貫徹配合整體的宏觀政策……總結認為,聯匯制度是最適合香港的方案。」
阿根廷聯匯脫鈎 教訓深刻
阿根廷於1991年實施與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卻在2002年放棄,聯匯制度僅實施11年便以失敗告終。分析稱,這或與1990年代阿根廷的公共財政嚴重失衡,以及當地實施以固定匯率為重心的貨幣發行局制度有關。
為了壓抑通脹,1991年阿根廷當局將該國貨幣比索與美元匯率定為「1:1」,並且奉行貨幣發行局制度。當時,阿根廷逐步開放金融市場,促進了融資及貿易,經濟得到持續擴張。
及至1990年代中後期,經濟過度擴張以及政府財赤逐步擴大,加上美元強勢,在比索被迫跟隨美元強勢下幣值過高,當地出口大受打擊,為日後的金融危機埋下伏線。
阿根廷脫鈎後現超級通脹
2001年初阿根廷進入償還國債高峰時期,卻出現資本外逃。當地股市下挫、債價急跌,當地銀行間的拆借利率急升。阿根廷政府雖然在同年7月宣布緊縮開支,獲得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援助,但為時已晚。及至當年11月,IMF拒絕向阿根廷提前發放貸款,當地金融市場瞬間崩潰。最終阿根廷於2002年1月宣布放棄聯繫匯率,改以浮動匯率,比索隨即崩潰。
儘管阿根廷政府多次嘗試削減政府開支及進行債務重整,但成效不彰。在過去20年阿根廷陷入多次經濟危機,近日更出現超級通脹,目前每年通脹率超過100%。分析稱,從阿根廷的教訓來看,香港若要守住聯繫匯率,除了要有足夠的外匯儲備,政府亦要秉持量入為出的理財原則。
澳門聯繫港匯間接掛鈎美元
近在咫尺的澳門將澳門元與港元掛鈎,實行間接與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分析稱,若港元與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改變,不僅影響香港經濟及金融業,鄰近的澳門同樣會被波及。
澳門元(Pataca)於1906年面世,澳門元早年與葡萄牙貨幣士姑度(Escudo)實施固定匯率,至1977年起改與港元掛鈎至今。澳門元與港元掛鈎之初,香港仍是採用自由浮動的匯率制度,故澳門元是藉與港元掛鈎,按港元匯價,間接與世界各國的貨幣自由浮動。
1983年10月17日,香港開始實施與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以每7.8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與美元掛鈎。至於澳門元,則與港元按103澳門元兌100港元的匯率掛鈎至今,即間接以1美元兌約8澳門元左右的匯率掛鈎。
在這種機制下,澳門的進口物品的價格及利率走勢,與香港開始同步。其中,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香港通脹高企之際,澳門通脹同樣跟隨香港在10%以上。
澳門的土地面積不及香港的十分之一,但兩個城市不僅在地理和生活方式極為接近,港元更在澳門市面獲廣泛接受,有如當地的「影子貨幣」。有分析認為,澳門元是與港元掛鈎,有助澳門的經濟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