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今年全國兩會適值落實中共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香港文匯報日前訪問了多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了解他們在這次兩會期間將提出的真知灼見,而如何加快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是其中一個重點。在訪談中,一眾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關注的話題十分「貼地」,都是不少市民以及一些商家關心的問題,包括從提升關口軟硬件建設,做好迎客第一道門,到協助商界在灣區大展拳腳,做好金融平台融合,以至如何打造舒適生活環境,讓長者享受具尊嚴的晚年等。從民生至營商,從消費到交通,全方位破解難點及痛點,共同打造灣區未來更順暢及便捷的新景象。
整合支付工具 便利北上消費
市民陳小姐:香港與內地恢復正常通關,港人可以輕鬆回內地旅遊及工作,但內地許多地方普遍只接受電子支付,人大代表如果協助對沒有內地銀行戶口的港人,將可以便利更多港人在內地暢順消費。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振英:融入大灣區發展大局,勢在必行。過去3年,受到疫情影響,遇到少許阻滯。既然一切已復常,就要好好打通所有融合的渠道,令融合工作更順暢。我會就粵港澳大灣區銀行業務融合提出數點建議。建議中提到,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關鍵是堅持「一國兩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發揮「一國」的便利安排,獲取「一國兩制」的紅利。這些建議分別是:
倡允港澳人民幣同時流通
1) 目前,港幣和澳門幣在內地被視為「外幣」,港幣和澳門幣只能在香港和澳門流通。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港幣是與美元掛鈎的自由兌換貨幣,如可把港幣流通區擴展到整個大灣區,將有利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的融合,並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我建議港幣和澳門幣在粵港澳大灣區應不再被視為「外幣」,並允許在粵港澳大灣區同時流通人民幣、港幣和澳門幣。
2) 為方便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在11個城市之間出行、購物、旅遊和經商,打造無現金社會,我建議對大灣區各種流動支付工具進行整合,達至任一流動支付工具均可在11個城市間共用並同時支持人民幣、港幣和澳門幣之間自動兌付的功能。
有關建議的確相當新穎,完全跳出既有的思想框架,我預計會在兩會期間,向其他人大代表詳細介紹有關構思,希望今次先行拋磚引玉,帶起大家討論,為香港加強在大灣區內的發展打好基礎。
復常之初,不少立法會議員率先過關,處理公務又或親身體驗過關情況等。大家都有一個同感,就是內地電子支付系統一日千里,發展得十分快。過往港人拿着現金也可以「勉強」消費,但現在已越來越少商舖接受現金支付,因此極需要採用電子支付平台,可惜內地的電子支付系統與香港完全兩碼子事,若要在內地使用電子支付,就需要回內地開設戶口,但並非每名港人都能處理得到。若要推動港幣和澳門幣在大灣區內自由流通,就需要容許香港的電子支付平台,例如八達通等系統可以在大灣區普及使用。如此,可為港人帶來必要的便利。
優化海關服務 做好前線工作
港青司徒駿軒:過往經常循港珠澳大橋回內地公幹,隨着兩地交往逐步復常,預計往返人數將持續上升,人大代表可否協助提升關口的軟硬件建設,做好迎客的第一道門?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鄺美雲:海關關口是進入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第一道門,旅客的第一個印象會是怎樣,海關工作人員的表現、態度,旅客會面對怎樣的服務和安排,都十分重要。同時,關口也是捍衛國家安全、堵截違法活動、保護民眾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因此,我將於今年兩會提出,做好關口的第一線工作。
過去幾年,在疫情防控措施之下,居民的通關往來活動不算頻繁,但海關的工作沒有鬆懈,反而是抓緊時間提升和改善,為全面復常通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海關是國內國際雙循環交匯樞紐,國家朝着高質量發展方向邁進,海關工作不斷加強和改善,是極其重要的一環,建設更有效率、更快通關、更好服務的進出通道,可以服務廣東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和制度型開放高地。對珠海、澳門和香港而言,也可以加快產業建設,對接國家發展的戰略,幫助香港和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
完善輔助設施 促進通關效率
海關服務可做得更貼心、更細心,例如舉辦「微笑行動」,鼓勵工作人員以多微笑和親切的態度處理日常工作;而在硬件方面,可以完善各種輔助設施,讓通關更加便利和快捷。這些文明活動,可以在香港、澳門特區以及整個大灣區率先發起,以中國的南大門擔起帶頭作用,再把相關的經驗分享到全國不同地域的海關服務。軟件的文明服務,硬件的設施提升,可使國家的海關服務,更加貼近民心,更好地為市民大眾服務。
隨着大灣區的發展,區內交通配置和完善相當重要,特別是如何善用港珠澳大橋的優勢,帶動經濟動能,便利居民生活。在內地,自駕遊很普及,愈來愈多港澳居民利用港珠澳大橋前往內地,因此,除需要完善大橋周邊的配置,例如停車場、增加金巴班次等,不論是使用私家車還是乘搭公共交通工具,都可以很便利地出行。
代表建議對大灣區各種流動支付工具進行整合,便利港人消費。圖為香港商戶接受各種電子支付工具付款。(資料圖片)
推動港式安老 開拓內地市場
70歲市民黃興林:特區政府鼓勵港人北上養老,想問人大代表如何協助選擇回內地養老的長者,獲具質素的港式安老服務,同時又可享受較香港更寬敞的居住環境?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文頴怡:為社會貢獻一生的長者,暮年都希望活得舒適愜意,惟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小、生活開支大,不少長者都會選擇回內地養老。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格局下,我認為可以借助香港康養產業「早起步」累積的經驗,與內地優勢互補,為在內地養老的香港長者,締造既熟悉又舒適的生活環境。
近年,內地多個省市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帶動安老行業供需兩旺,一方面是港人內地養老,另一方面內地長者對高品質安老服務需求殷切。我將於今年兩會提出推動香港康養產業在內地發展的建議,旨在利用香港康養產業「早起步」累積的經驗,完善內地安老服務,同時助港資安老機構開拓內地市場,互惠共贏。
特區政府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香港人口中長者比例已超過兩成,成為全球人均壽命最長的地區。當人口持續老化,伴隨的就是社會撫養負擔加重。預計到2037年,每1.7名在職人士便需要撫養1名長者,如何恰當運用安老資源成為重要課題。
事實上,人口老化亦是內地關注的重要議題。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因此,我建議推動香港康養產業在內地的發展,包括由香港的慈善團體、同鄉社團等組織,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安老中心配對,為不超過家庭資產門檻的長者,提供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養老中心的資金援助,一定程度上紓緩香港安老院舍名額有限的問題。
建議加大力度引入港專才
人才也是推動內地康養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元素,我建議加大力度引入香港康養產業的專業化人才,例如向護士、護理員、心理專家、物理治療師等提供稅務優惠,同時建立針對康養服務的培訓基地。
長者如果在暮年之際離開熟悉的香港,轉而到內地養老難免會感到陌生,讓香港護理員在內地提供服務,正好與港人長者「同聲同氣」,使他們放心自在安享晚年。
改進商標註冊 免被無理撤銷
廠商會副會長陳家偉:現時,香港品牌在內地註冊商標的手續相當複雜,費用也高,花了錢和大量資源都未必能成功,作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如何協助拆牆鬆綁?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吳永嘉:香港的商標註冊採用「使用在先」原則,而內地的商標註冊則採用「申請在先」原則。港商要拓展內銷市場,經常要面對商標被「搶先註冊」的問題,即使成功註冊,還要面對「商標撤三」(在內地註冊的商標連續三年不使用或使用不當,任何單位或個人皆可向中國商標局申請撤銷該註冊商標)。三年疫情,令不少港商在內銷市場處於停頓狀態,連帶商標亦被申請撤銷註冊。因此,有必要加快建立兩地商標註冊的互相認可和統一協調機制。
倡提高懲罰力度打擊惡意行為
鑑於目前有不少港商,均以大灣區作為內銷市場,我計劃在今次全國兩會會議上,建議針對商標註冊和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惡意行為,包括無正當理由申請註銷他人商標、不負責任的指控、無理纏擾的訴訟等,須加強執法和提高懲罰力度。例如,根據國家《商標法》的規定,註冊商標連續三年停止使用的,任何人可以向商標局申請撤銷;但註冊人連續三年停止使用該商標而有正當理由,可不予撤銷。《商標法實例》列明了「正當理由」的情況,首位就是「不可抗力」。
至於涉及內地與香港的商標註冊與糾紛調解方面,我建議中央和特區政府的商標管理部門加快推進商標註冊及保護方面的合作。例如,兩地的商標評審委員會可邀請來自對方的工商界、法律界等代表,出任其顧問或委員會成員,使在商標註冊申請和審核決策過程中能更「貼地」,周全地考慮到兩地商業、社會環境的特點和業界跨境營運的實際情況與訴求。
過去三年受疫情影響,不少港企、中介機構在內地商標使用不彰,甚至出現中斷情況,基於此特別原因,可歸類為「不可抗力」所致;主理局方理應主動地對其不予受理。從長遠而言,香港和內地可借鑒「馬德里協定」或者歐盟國家的「區域商標」等的做法,加快建立兩地商標註冊的互相認可和統一協調機制。
此外,除允許兩地的企業只需向所在地的主管部門提出一次申請,就可同時辦理在香港和內地的註冊手續之外,亦可參考「歐盟商標」的「區域使用」原則,只需在指定期內於香港或內地使用過的商標,即被視為已在兩地同時使用該商標,而無需擔心因沒有使用商標而被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