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未見曾憲梓先生,日前又來到這位全國人大常委、金利來集團董事局主席的辦公室,他還是那樣笑聲爽朗,樂觀曠達,說起話來直來直去,毫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一點也看不出是大病初愈的古稀老人。曾先生在香港以大膽敢言出名,時常出語驚人。我們問,你不怕得罪人?他坦然一笑說,十年前醫生就曾宣判我沒得救,我算是死過了的人,還有什麼可怕的?別人怎麼看,我都無所謂。
多年前,曾有流行一句語錄:中國人死都有不怕還怕困難麼?是啊,一個人連死都不怕,還有什麼可畏懼的?人能談笑生死,敢視死如歸,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歷盡劫難滄桑,參透生死,對人生大徹大悟,就是胸懷高遠大志,心有精神大義而能置生死於度外。
死,歷來為人所忌諱,時代進步了,生與死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其實,有生必有死,生與死是一種自然現象。莊子說:“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的生死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樣平常無奇。一個人的生命有長有短,但終免不了一死,生死對於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從三皇五帝到平民百姓,從白髮老翁到黃毛孺子,每個人都要從出生走向墳墓。陶淵明有詩雲:“三皇大聖人,今複在何處?彭袓愛永年,欲留不得住。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遠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複獨多慮。”詩中提到的彭袓傳說一生經歷夏、殷、週三個朝代,共活了八百歲,如此大壽也終有一死。三皇、彭袓今天在哪?人,生生死死,來來去去,說來就來,說去就去,不論你有多大的本事多少的錢,該死就得死,誰也阻擋不了,所以,對於死亡,根本不用過分掛懷,也沒有必要大驚小怪,更不必驚惶恐懼,過度恐懼反而有損身體,明智的態度就是坦然面對,順其自然,在自然中自由自在生活,盡情享受人生,該幹嘛幹嘛。
古人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醫學上也有“安樂死”之說,說實的,安樂而死比痛苦而生要好得多。快樂人生當然畏懼死後痛苦,人若能死得安樂,又何必“貪生怕死”?古往今來,人類總是不斷地在追求長壽、乃至追求超越死亡的長生不老。對於長壽,老子認為,身死而精神不死的人才是真正長壽。人壽的真義不在於有形身軀的生死,而在於無形精神的存亡,人不能僅僅在生中求生,還要在死中求生,求精神之不死。這樣的人,須有豁達的胸懷、超度的心態或遠大的追求。你看,有的人面對死神,能安然於死,樂於去死,視死如歸,他們以死殉情,以死殉道,以死殉國,以死去追求理想。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這樣隨時隨地坦然以死去完成自我,完善人生,去實現理想,以自然、開朗的心境去面對死亡,笑對死亡,什麼利害得失、功名富貴也就統統蕩然無存了。
一個人如果渾渾噩噩,糊裏糊塗混日子,終生一事無成,就是活上一百歲,一千歲又有何用?就像一張白紙,複印一千遍還是一張白紙,行屍走肉,雖生猶死。可見,生命要講求品質,講求價值和意義。文信國有詩雲:“三生遭際處,一死笑談中!贏得千年在,丹心射碧空。”人能做到把死看作平常事,一死笑談中,這在於心懷有高於生死的道義和理想。孟子提倡養浩然正氣,人只要心懷浩然正氣、大義勇氣,就能無懼生死。當然,這非每個普通人都有,但人能做到心性自善,活得充實,則無論身居何處,遭遇何事,都能“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看得透,盡力使自己的生命更豐富實在,即使臨死亦能坦然面對。人生在世,能盡人之所為,行人之大道,才能盡人之天職,徹悟生死之天道。
談笑生死,就是要看淡生死,看破生死,看透生死,超度生死,明白生之大義和死之必然,即使面對死亡,也不必悲觀,無需驚駭,順其自然,處之泰然,更好地瀟灑人生,享受人生。談笑生死,不是要漠視生命,視生命為草芥,當生死為兒戲,無端端讓人去找死去送死。每個人一生只能死一次,生命可貴,彌足珍重。對那些一時血性,拔劍而起,赤膊挺身的匹夫之勇;時時將腦袋提在手上,動不動就要跟人拼命玩命的亡命之徒,雖能看淡生死,但生得不仁死得不義,是不可取也是為人所唾棄的。
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