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生活,吃慣了各種快餐,對香港的快餐似乎有著深刻的體會。香港是一個美食天堂,更是一個快餐樂園,各類中西快餐店、茶餐廳隨處可見,中午送餐上公司寫字樓更是一門好生意。香港生活節奏快,工作效率高,快餐式文化特別流行。在來去匆匆的大街上,地鐵裏,隨時可見到一邊走一邊不停地在講電話或聽音樂的人,有人將報紙書藉甚至檔帶進餐廳帶上汽車,邊坐車邊看報或邊吃飯邊改檔。香港人喜歡看漫畫公仔書,每年國際漫畫展總有成千男女老少連夜排著長龍購買漫畫書。
快餐和快餐文化在香港流行,在世界各地其實也是時尚,就連自古以中庸沉穩內斂著稱的炎黃子孫,今兒也變得沉不住氣地浮躁起來。忙,沒時間,要快,缺乏耐心,不耐煩,成了時下許多人的通病。在這個科技空前發達的年代,人們並沒有悠閒反而顯得時間越來越不夠用。因為當今世界競爭激烈,到處充滿著誘惑和機會,人們萬事求快,總覺得“想要做”、“必須做”的事情越來越多。許多人就像一個不停旋轉的陀螺,好像擔心一鬆懈就會倒下去似的,不讓自己停下來,盡可能多吃,多看,多做,多嘗試,多體驗,千方百計地儘量豐富自己,生活的意義似乎更在乎於數量的“多”而不在於品質的“味”,今天時興這個明天流行那個,生活似乎缺少穩定的深層次內涵。今天人們剛剛開始熱衷的東西,也許明天就已經結束,好多東西還沒等你細細品味明白過來就已被更新換代、淘汰出局。喜新厭舊成為不少人時下的心理趨向。
在快餐變成文化,文化變成快餐的時代,急功近利也就往往成為潮流,什麼事情都要講效率求效益。有人說,除了死不能快,其他什麼事都要快,不但要“吃得快”,閱讀也要快。一本新書隨時可被炒作成“巨著”,閱讀後也可被即時遺忘,用十天半個月反復研讀一本書已經顯得太迂太蠢了;旅遊更要快,“信馬由韁”式的漫遊已經一去不返,“一日幾遊”或“一日遊一城”的行程成了時下旅行社的招牌菜;做生意的更是耗不起“等待”,更多追求的是“短平快”的投機,“一夜暴富”成了不少人的幻想。
“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另一個表現就是物種的花樣繁多,更新換代加快。對物是這樣,對人也不例外。現代社會人際交往頻繁,朋友遍天下,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往往多趨於功利化,來得快去得也快,長利長交,少利少交,無利不交,倘若利用價值減少或失去,友情也將隨之煙消雲散。不少人交友成了快餐式的交易,就連神聖的愛情也時常淪落成快餐式的“ 一夜情”愛情泡沫。傳統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戀愛,讓人覺得太累太疲太費時間,高效率的快餐式求偶成為時尚,從近年流行的網上戀到風靡一時的電視上 “速配”節目,先看圖片,後看簡歷,再挑出合適的,好像就超市裏購買商品,快速實在。現代人惜時如金,凡事講求效率, “如果不能結婚,就別浪費時間。” 人生苦短,又有誰能保證“守得雲開見月明”呢?一對初識男女,如果一方稍加猶豫,另一方可能已遠走高飛。在今天,要是誰還相信什麼“兩情若是相長久,豈在朝朝暮暮”,那一定會輸得血本無歸。
快餐,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快捷和方便。快餐文化風行世界,說明人類對生活越來越不耐煩,越來越追求簡單和效率,也說明了快餐存在的合理和意義。有人說,當前一些文藝作品成了大眾消費的休閒品,成了文化快餐,快餐只能暫時充饑,快餐沒有經典。好的快餐,色香味俱全,營養豐富,其實也是一種美味佳餚。真正好的快餐文化,不但出品“快”,品質優,內涵也要深。那為何人們對快餐文化彈於贊呢?這是因為今天中國的快餐文化,多趨於急功近利,浮誇淺薄,以庸俗冒充通俗,假偽劣冒。西方有人把快餐稱作垃圾,這固然與營養有關,但更多是指精神方面的東西。中國古代不乏快餐文化,被視為風雅文化的中國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在當時好多就屬快餐文化,像戲曲中的清唱、書法中的草書和繪畫中的大寫意等藝術,堪稱是中國特色的快餐藝術。任何文化,只要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有其豐厚文化的內涵,不在於快與慢,總會深受人們的歡迎並擁有其應有的社會地位和歷史價值的。可見,真正好的快餐文化,也是一種偉大的文化。
當今社會,經濟亢奮,物欲橫流,誘惑躁動,快餐流行,如果能夠從容理性,沉著有定,心平氣和,從善如流,順其自然,不論面對的是什麼快餐慢餐,吃的是什麼便餐大餐,我們都可以享受到人生真正樂趣和意義。
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