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美國,到處都是高度發達的繁榮、喧囂和壯麗。到了美國才發現,美國確實有像紐約的曼哈頓區、芝加哥的西爾斯中心、三藩市的聯合廣場那樣現代化的繁榮和熱鬧。但見到更多的卻是充滿著鄉村氣息的寧靜、沉實和質樸。除了在城市的中心見到一些高度建築以外,在城市周圍和城市之間,更多的是一座座兩三層高的獨立房屋。儘管到處都可以見到高速路上的汽車日以斷夜地繁忙運轉,但永遠都似河水般靜靜地、順序地川流不息,聽不到汽車熾噪的喇叭聲。公路兩旁,除了遼闊的原野,就是一處處不太稠密的住宅區,散落在山坡上、深谷間、叢林中。有時偌大的一個山坡見到的只有一座兩層高的小房子,有時看到一片森林,走近才發現林中住著幾戶人家。人們雖然住得分散、偏遠,但從各條公路上蜿蜒分岔出去的柏油小道卻能伸展到每個角落,不管住在任何偏僻的地方,汽車都能直達各自的家門口。在這些散居的居民點中,可以見到各種規模不大的商場、速食店。商店門面並不堂皇,但裏面燈火通明,品類齊全。沒有熙熙攘攘,店裏店外,一片平靜。有時見到一兩個人坐在草坪上的靠背椅上曬太陽或牽著小狗在林蔭道上溜達,都是一副恬適閒散的樣子,絲毫看不出現代社會競爭搏殺的痕跡來,儼然一派山村鄉野的田園牧歌式的風光。
在住宅區,偶爾可見一兩輛汽車駛過,極少看到行人。筆者曾到加州朋友家,幾十座庭園獨立的兩層高別墅建在山坡上,一條筆直寬敞的馬路貫穿其中。上午10點,除了幾聲鳥鳴,馬路上竟見不到一個人影或一輛走動的汽車,整個社區好像還在沉睡的酣夢之中。在美國的好多地方,好像永遠都是這樣的寂靜和安寧。
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也許你會想到,這裏究竟是城市還是鄉村?我想,應該稱作“城市化了的鄉村”吧。
走近這些房子,不管外表多麼別致、漂亮,其實通通都是木頭搭成的。這對於住慣了磚瓦和混凝土結構房子的中國人來說,簡直沒有安全感可言。房子一般是平房,頂多也不過二、三層高,周圍都是樹木花草。走進屋內,房子的結構設計精緻、講究、舒適。各種各樣的地毯窗簾、裝飾擺設、現代化電器,以及電腦網絡、自用汽車,一應俱全。據說家家都是這樣。這種現代化家庭生活用具和高質量生活水準的普及,是“城市化鄉村”的主要標誌和實質。
第二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許多人厭倦了空間享受日益縮小的喧鬧城市生活,紛紛追求一種較為寧靜、輕鬆、閒適、更接近大自然的鄉間生活,在遠離或圍繞城市的海邊山上、原野山間,興建了大量別墅式住宅群,形成了一個個衛星城鎮。西部第一大都會洛杉磯就是由幾十個這樣的市鎮組成的。這種“逃離城市”的生活方式到70年代後,幾乎形成了一種高潮和時尚。人們不僅嚮往鄉間生活,而且為謀求較好的職業,為子女尋找更好的教育場所,也紛紛轉向“鄉間”。風靡全球的“微軟”公司就設在西雅圖的市郊上;全美一流的斯坦福大學辦在離三藩市35英里的帕羅河圖小鎮中,使這個鄉間小城成了聞名世界的“大學城”;世界上高科技企業薈萃的矽谷就坐落在三藩市以南40英里的山谷原野裏……
這種從城市倒流回鄉間的變化,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自然形成,而不是強制的,是經濟高度發達與現代文明普及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即使在今天,相信仍有許多國家的人,還是厭棄農村而嚮往城市。多年前我們提出要消滅“城鄉差別”,主要是要改變農村落後於城市的差別。今天我們國家的城鄉差別已大大縮小。“文革”期間,我們用強制的手段將一批批青年知識份子起到鄉下去,“勞動改造”造成了多少人間悲劇。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大批有經濟實力的新富豪和成功人士的誕生,今天我們的社會也出現了自願“逃離”城市的熱潮。,回流到郊區鄉村,住進了山莊別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國家將會有更多的“城市化的鄉村”出現。
200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