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一個多月以來,入住亞博館新冠治療中心「省醫病區」的大部分都是長者病患,內地援港醫療隊隊員總愛稱呼這些爺爺奶奶是「老小孩」,並像哄小孩子一樣細心照料他們,餵她吃飯、聽他唱歌、陪他講故事、吃藥後給顆糖果……正是這種家庭式的悉心照顧,讓醫療隊隊員和病患像家人一樣的親厚,在抗擊新冠疫情、救治患者的道路上留下難忘的瞬間。
楊艷青:與婆婆聊家常 竟見奇妙緣分
內地援港醫療隊隊員、廣東省人民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外重症監護一科主管護師楊艷青直到現在,還清楚記得自己與高婆婆相遇的情景。「高婆婆急診入院第二天,我中午12點開始上班見到她,她孤零零地坐在床上,床頭桌上擺着她一口沒吃的午飯。」
楊艷青說,剛開始婆婆心情低落,也不太用心關注她。面對患者,她毫不猶豫地走上前,主動餵婆婆吃飯。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聊起家常,一頓飯時間讓兩人熟絡起來。「婆婆可能是感受到我用心的照顧,也主動關心起我,她抬起頭看到我掛在胸前的名牌,突然瞪大了眼睛,驚喜地指着我名牌一字字唸道:『廣東省人民醫院楊艷青』。」
「我當時感受到氣氛更溫馨了,很好奇婆婆為何這麼開心?」原來這位高婆婆幾十年前在廣州生活,她的女兒正是在廣東省人民醫院出生的,她還清晰地記得當時自己就住在婦產科33床。在知道楊艷青是在廣東省人民醫院工作後,她不但關心楊艷青工作,還一直詢問這家醫院的情況和廣州的發展,楊艷青也耐心地解答,讓婆婆很開心。
楊艷青說,自己聽到婆婆的故事也驚呆了,完全沒想到能在香港碰到與自己這麼有緣分的人。「婆婆說起從前,眼眶裏噙滿了淚水。她說在這兒得到我們的照顧,覺得我就像她親生女兒一樣照顧周到,一直說着很感激我們的話。」
病翁畫兔贈醫護 兒繪畫勉兩地「加油」
「我們的付出病人都能感受到,像吳爺爺用顫巍巍的手畫了一隻小兔子送給我和我兒子,我感到了『被患者關心』的驚喜和滿足感。」內地援港醫療隊隊員楊艷青感動地說道。
楊艷青把吳爺爺的畫發給兒子,還跟他說起這隻栩栩如生的小兔子的特別之處和自己在亞博館新冠治療中心的經歷。沒想到兒子將這故事用日記寫下來:「這是一隻多麼有意義、有紀念價值的小兔子啊!爺爺有病在身,沒有親人在身邊陪伴,很多像媽媽這樣的『大白』們就成了他們的朋友,在方艙醫院裏面細心照顧他們,耐心陪伴他們。我想老爺爺一定會盡快好起來的!」
楊艷青的兒子還畫了一位醫護人員的畫像送給「大白」們,配上「香港加油 大白加油」「粵港一家親 同心抗疫」「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字句,期待媽媽與所有內地援港醫護們早日平安回家。
林靜璇:家鄉話「大用場」 安慰老友助治療
內地援港醫療隊隊員、廣東省人民醫院骨科專科護士林靜璇原本在工作中很少用到的家鄉話,這次在香港反而有了「大用場」。初到香港新環境工作的她,練就了「眼觀四路耳聽八方」的本領。當她聽到隔壁病床的婆婆一直在說「點會咁嘅?」發音中帶有一些潮汕口音,她本能地想要過去幫助婆婆。
那天她聽到港方護士和醫生在溝通交流一位新入院的婆婆病情,說婆婆不願意配合留置尿管,只能再觀察看看。因為護士檢查出婆婆的膀胱殘餘尿量較多,難靠自身排出來,就建議婆婆用尿管,但婆婆很緊張,又對插尿管不夠理解,擔心自己之後一輩子都要這樣插着尿管生活,她想靠自己排尿又實在行不通,並且左下肢酸痛無比,讓她感覺既疼痛又着急害怕。
林靜璇說:「我看到婆婆扭轉着腰部趴坐在病床上,婆婆說自從自己前幾天在家摔了一跤後,從腰到腿部就酸痛無力,一直都睡不好、很痛苦,但又不知道如何緩解,也不想辛苦家人。」
出於專業的眼光,林靜璇擔心婆婆可能是摔倒後脊柱出現了問題,在體查後發現婆婆有明顯的坐骨神經痛。於是她先給婆婆指導調整了舒適體位,教會婆婆正確的體位姿勢,婆婆自己感覺真的明顯沒那麼痛了,這時也開始願意信任她。「我趁勢向婆婆解釋了放置尿管的原因和好處,安慰她,婆婆也有了信心,最終同意了港方醫生護士的建議。」林靜璇的內心也湧出一種成就感,自己真的能夠給婆婆力量,把她從焦急痛苦的狀態中帶出來,願意配合治療了。
連永足:創意改良口罩 令病人更舒適
疫情後,戴口罩成為市民日常的必用品。內地援港醫療隊隊員、廣東省人民醫院重症監護一科護士、護理組長連永足說,平日我們戴掛耳朵的口罩,戴久了兩個耳朵會痛。我們病人除了吃飯也要24小時戴着,但有些病人無法表達疼痛。我們隊員謝城英(廣東省人民醫院護士)有個小小創意,就在外科口罩兩邊的帶子上綁上無紡紗布,再用膠布纏繞,這樣有減緩壓力的作用。
連永足指,因為老年患者的皮膚變薄抵抗力減弱,皮下脂肪也會減少,加上長期臥病在床造成營養攝入不足,導致蛋白質合成減少,受壓處肌肉和脂肪減少,對皮膚的保護作用減少,容易使耳朵壓紅、起水泡、破損。有些病人入院時耳朵已有破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進行傷口護理,會在耳朵貼上水膠體敷料,裁剪成「E」字型,利用耳廓的形狀讓敷料更貼合皮膚。我們也將口罩兩邊掛繩包裹上無紡紗布。經過特殊改裝之後,因為它有減緩壓力的作用,可以減輕病人的疼痛,增加病人的舒適度。
丈夫視頻寫家書 女奏曲繪畫獻母
這次來港支援抗疫,是內地援港醫療隊隊員連永足人生中第一次離家最久的日子。家裏一切家務全由丈夫包攬,這是他對妻子工作的最大支持。一個多月來,連永足的丈夫每天都會跟她視頻一次,若遇到她值夜班就於早上視頻。這月初,連永足收到了丈夫寄過來的一封家書《致我家的「大白」》,信中寫道:「有時夜裏會突然醒來,每天跟你視頻完才放心一些。」
「大家現在都會打電話,我估計這也是老公第一次提筆寫家書,他有感而發吧!」在連永足眼中,丈夫是一個幽默風趣的人,經常會逗得她開心不已。大女兒卻說,爸爸只在你面前才如此,他從不和我們講幽默段子。
連永足有兩個女兒,每到深夜想念小孩,她就會翻開手機看看視頻和照片。連永足離家來港支援抗疫,大女兒以單簧管特別演奏了一曲《我和我的祖國》獻給媽媽。「我聽後感觸很深,香港與祖國始終是血脈相連、血濃於水,我能為國家出一分力這是很自豪的事。」
5歲小女兒則畫了一幅畫送給媽媽,連永足說,「小女兒嘴上沒說想念媽媽,但經常會畫一家四口大手牽小手的溫馨畫面,流露她對媽媽的想念之情。」
周燕桃:你唱歌我按摩 伯伯叫喚「契女」
「都說人老了之後會變成『老小孩』」,內地援港醫療隊隊員周燕桃笑着說起一位讓她印象深刻的霍伯伯。那日早晨,耳邊突然傳來一陣歌聲,意外、驚喜、好奇湧上心頭,她尋着歌聲找去,是前一天新收的霍伯伯,他正高興地唱着黃家駒的《真的愛你》。「看到我的到來,他熱情邀我高歌一曲。他唱歌的樣子讓我產生了一種錯覺,這不是在亞博館新冠治療中心,彷彿是在家裏。」
在輕鬆歡快的氛圍下,周燕桃和霍伯伯像家人般聊天,講述着他3個小孩的故事。霍伯伯因為之前雙側膝關節都做過手術,左腿容易出現麻木感,他唱歌時會不自覺去摸左腿,於是她和伯伯說,你唱歌,我幫你按摩。就這樣,伯伯用手機播放音樂,嘴裏哼着曲調,她靜靜聽着,幫他按摩左腿。
短短兩天的相處,可愛的伯伯似乎真把她當成了家人,直接叫出口的「契女」,着實讓周燕桃嚇了一跳。伯伯還一直想打電話給他侄子,讓她和他侄子聊天。周燕桃哭笑不得地說:「沒想到在這都躲不開介紹對象。」
伯伯視我如家人 才懂母親真關心
「在伯伯叫我『契女』的那天,我當時很想哭。」內地援港醫療隊隊員周燕桃說,伯伯覺得我像家人一樣時,她想到了自己的媽媽。曾因媽媽「催婚」無法理解她,到如今才懂得媽媽是真正的關心。
周燕桃現在不能回去看望媽媽,每天都會用視頻和她聊天。「媽媽也老了,她也像小孩子一樣,我也要用對待小孩子的方式多點耐心。」每次聊天雖是一些簡單的日常交流,她和媽媽的關係卻更近了。
陳煦婷:老友夜晚害怕 「握他手陪着他」
內地援港醫療隊隊員陳煦婷笑稱自己家中有兩位「90後」(90歲)的老人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以她照顧長者的經驗十足。在她看來,「老人家的需求很簡單,真的就是一些陪伴,陪他們坐一會兒聊聊天,他們可能就已經很滿足了。」
因為在家中常常照顧兩位90歲的老人家,陳煦婷到了亞博館新冠治療中心照顧不同狀況的長者病患更是細緻入微。她經常會面對一些自理能力弱的長者,有次看到病區裏準備給病人吃的水果,她馬上想到要帶給患者婆婆吃。但婆婆已經沒牙齒了,她想着要怎麼把這個奇異果餵給婆婆吃呢?
她便嘗試用小刀把奇異果搗成果泥狀,一邊餵給婆婆吃,一邊輕聲問她「好不好吃?還想吃嗎?」原本有老年癡呆的婆婆在聽到陳煦婷詢問時,竟像小朋友一邊點頭一邊笑說「好味吖,還想要。」
作為「省醫病區」護理組長,陳煦婷在安排護理工作時,會對有特別需要的患者制定對應的護理措施。比如有位長者病患一到夜晚就會覺得天花板上有動物,令他很害怕,晚上總要自己下地去走。
「本着尊重患者的原則,我們就專門派護士去守着這位患者,每一班都有護士去陪伴他,他想走動,我們就扶着他一起走,他覺得害怕時,我們就握着他的手陪着他。我們這樣做完全是為了預防這位近90歲的長者獨處時可能發生的風險。」
羅燕玲:鄉音拉近距離 一口一口餵食
內地援港醫療隊隊員羅燕玲提到自己在亞博館與病患相處的經歷,總是想起一位婆婆。「第一次見到這位婆婆時,我得知她已經拒食了兩天,而且只要有人靠近或者觸碰她,她就會一直喊『爸爸媽媽救命』。」羅燕玲聽出這是家鄉潮汕的方言,心中感到五味雜陳。
「我當時想,我也是說潮汕話的,想安慰下婆婆,所以就一直握住婆婆的手,用潮汕話跟她說:『婆婆你放鬆一點,我來給你洗臉擦手,好嗎?』」羅燕玲沒想到的是,婆婆聽到熟悉的鄉音,真的就慢慢地放鬆下來了。因為婆婆已經兩天沒吃東西了,羅燕玲就一邊握着婆婆的手,一邊餵她一口一口吃東西,「婆婆已經沒有牙齒了,喝粥總是會從嘴角流出來,但婆婆很喜歡吃瑞士卷,一塊瑞士卷吃到最後,婆婆一直對我說『感謝、感謝』,說着說着,婆婆竟哭了,我也忍不住跟着流淚了。」
後來這位婆婆終於康復出院了,羅燕玲也為她感到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