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排隊在香港
來源:橙新聞    2020-07-20 05:58
排隊是一個市民的生活態度,是一地民眾的秩序意識,是一座城市的文明標誌。我始終相信,這座城市的文明基因還在,文化力量猶存。

【識港網訊】香港有一道獨特的風景,四處可見、隨地形成,人人自覺、蔚然成風,這就是香港人的「排隊」。

在香港,搭地鐵、坐巴士、看書展、等電梯、進影廳、吃甜品、買時尚品、進洗手間……只要超過兩個人等候,就會自然而然地排隊。

排隊人士中,有行色匆匆的成年人,也有蹦蹦跳跳的學童;有打扮時尚的靚女,也有老態龍鍾的長者;有挺著大肚子的孕婦,也有坐著輪椅的殘疾人;有說粵語、普通話的中國人,也有講英語或其他國家語言的老外。這裡沒有等級、沒有貴賤、沒有特權,只有先來後到。

2020年5月6日中午,位於銅鑼灣的香港中央圖書館恢復開放,不少香港市民排隊等候入場。

在香港多年,每次出門都可能面臨排隊。起初以為排隊是件極簡單的事,慢慢才發現,排隊中有知識、有規矩、有講究。我從無數次的排隊經歷中領悟到,在香港學會排隊關鍵要掌握四條:

其一是學會找隊。找隊就是分清隊頭和隊尾。在香港排隊說容易也極容易,因為商場購物、影院購票、碼頭乘船等人多之地都會在地上劃上一條線,或拉上一條尼龍帶,排隊者自然會按照劃的線或順著拉的繩有序排隊等候。但有些地方排隊沒有線也沒有繩,人少隊形未顯時難分先後,往往就帶來問題。

我就有過尷尬的經歷。一次去銅鑼灣購物,返回時到SOGO門口等23路車。這裡沒有正規的車站,只有簡易的站牌,附近站了稀稀拉拉三四人,我便隨意地站了一人身邊,那人頭也不抬地看手機,我也耐心地拿出手機翻看資訊。幾分鐘後,「哧」地一聲刹車聲響,巴士到了,車門一開就在我面前,轉頭一看,排隊者已成10幾人的長龍,我竟是第一個。再看身邊的那位,正用冷冷的眼光注視我。我「刷」的一下紅了臉,立刻明白排錯隊了,連說「Sorry,Sorry」,跑到隊尾去重新排隊。後來知道,巴士站排隊一定從面對站牌開始,距牌最近是隊頭,離牌最遠是隊尾。但也有複雜情況,有的懸掛站牌的水泥柱或金屬杆上有幾個站牌,上下班人多時出現幾支隊形,此時則要仔細問清察明,找到自己要排的隊,以免排錯浪費時間。

其二是學會耐隊。在香港排隊,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了等待、學會了耐心。生意旺的大眾餐廳食客常常要連續排上三次隊,才能吃到一頓飯,在收銀台點餐付費要排隊,去取餐處取餐要排隊,取好飯菜找座位還要排隊。但你會發現,排隊者不見煩惱色,更無抱怨聲,人人既來之、則安之,耐心等待、有序向前。週末逛街去餐廳用餐,我也常常加入這樣的隊伍,雖然人很多,雖然排幾次,但因人人守序,很快就輪到自己。排隊時並非無所事事,煩悶難挨,點餐前排隊可提前研究功能表,選擇中意的飯菜;取餐時排隊可留意他人所取飯菜色相,以全面瞭解餐館菜類品質;等位時排隊可觀察餐館環境、食客眾生相,增長社會人文知識。當然,在智能手機時代,香港青年人排隊大多只做一件事——滑手機,或聽音樂,或玩遊戲,或看短片,或上社交媒體流覽新聞,排隊對他們早已不是寂寞事。

其三是學會讓隊。香港人排隊還有個好習慣就是謙讓。我發現,謙讓不僅不會耽誤時間,反而提高效率。比如,商場工作人員安排排隊人士乘電梯時,注意靈活變通,排隊者也十分配合。我常去時代廣場購物、看電影,G層電梯前,寬尼龍帶隔出了連貫的U型排隊通道。工作人員安排排隊人士上梯時,根據電梯載客情況,分批放進人數,人數將滿時,會主動詢問排前者的同伴人數,如人數超出電梯剩餘站位,則會請排在其後、人數相符者先乘電梯。這樣的變通,先入者心情不錯,等候者也未覺不妥。又如,商場付款讓購物少者先付。一次在百佳超市購物,排隊等候付款時,站我前面推著滿滿一手推車東西的中年男士即將付款時,見我只買了一包凍餃,便挪開車子讓我先付,我說不急,他執意我先,收款員也示意我上前,我只好恭敬不如從命,並連道「謝謝!」這種謙讓的文明很容易受到感染,此後購物排隊,我也主動謙讓了幾回。

其四是學會隊規。一位香港朋友告訴我,在香港排隊,先要摸清香港人的規矩,那叫隊規,否則一件簡單的事也會引來冷眼、招致反感。比如,排隊時應注意與前後「隊友」保持一定的身體距離,不能「摩肩接踵」,更不能「緊密相連」,港人很不習慣身體接觸,男女之間會引發非禮猜想,男男之間更會導致誤會。又如,排隊中不能隨意離隊,不要指望隊鄰會證明你的位子,因為如果你因某種原因離開隊伍,需要重返隊中,香港的規矩是應自覺從隊尾重新排起,而不是理所當然地回歸原位。再如,在地鐵內或商場內排隊乘扶手電梯時,必須很自覺地靠右站,留下一條小通道給急用的人通行,與人方便,才能與己方便。

在香港見到過的最長排隊有兩種,一種是每年7月的國際書展,會展中心門前的排隊長龍綿延數百米,繞過幾條街,而且多是年輕人。另一種排隊盛況是蘋果公司手機在香港首發,每有「風吹草動」,排隊黨就躍躍欲試準備排隊,雖經保安勸散多回,熱情不衰。而正式開賣消息一出,猶如聽到召喚的鐘聲,本港、內地的「蘋果粉」聞聲而動,排隊「長龍」可從IFC蘋果旗艦店門口一直排到附近的過街天橋上,場面蔚為壯觀,其他蘋果專賣店也境況相同。

香港的排隊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內地訪客。前兩年,尖沙咀奢侈品名店在指定區域內大排長龍的內地遊客,成為香港獨特「風景線」。而那些為趕在香港耶誕節折扣期間赴港掃「平貨」的訪客,在深圳皇崗口岸形成入境香港的「井噴式」人潮,他們在關卡前耐心地排隊等待邊檢,有時花費兩三個小時才能通關。

一位香港老人告訴我,香港人的排隊習慣也是逐步養成的,幾十年前,香港人對排隊幾乎沒什麼概念,在茶餐廳用餐要「鬥手長」,誰先把手伸進櫥窗誰便先拿到飯菜,「手快有,手慢無」。參加大型活動入場退場爭先恐後,以致出現嚴重踩踏事件。以後公共服務機構陸續推出排隊引導措施,優化排隊標識,嚴格排隊管理,排隊風氣逐步形成。

美國休士頓大學教授戴夫·法根德斯認為,排隊現象間接地證明了「強互惠」理論的科學性。這一理論認為大多數人在根本上是利他主義的,可以超越「自利」動機,為了公平正義而不惜付出代價,甚至在預期這些個人成本得不到補償的情況下也這樣做——前提是每個人都公平地做出貢獻。

英國著名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說:「萬事離不開方法,世界離不開秩序。」法國諺語說:「秩序美是所有美之最。」

排隊是一個市民的生活態度,是一地民眾的秩序意識,是一座城市的文明標誌。一支排著長龍的隊伍就如一座文明城市的浮雕,體現著這座城市的道德水準,標識著這座城市的價值理念,彰顯著這座城市的精神傾向。

雖然極少數激進分離分子企圖搞亂香港,但我始終相信,這座城市的文明基因還在,文化力量猶存。

橙新闻: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7/17/010155499.shtml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