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華僑下南洋闖蕩,寄回家的第一封僑批就是「平安批」,意在給家人報聲平安,這第一聲問候裏會附上一點錢,代表在外工作生活順利。而故土親人亦會寄出回信,一來一回跨國兩地書構成一條完整的親情鏈。
華僑出洋謀生是很辛苦的,但稍有餘錢就會隨僑批寄送回鄉,時刻不忘贍養家人、扶濟親友,僑批也是僑眷家庭維持生活的重要來源,據潮汕地區的一些老人們回憶,每當僑批送達時,村裏常常如過節般熱鬧,家人閱讀信件,孩子數弄着銀元,歡聲笑語一片。
海天一色,潮漲潮落,幾張薄紙跨越距離與國境,便是親緣血脈的彼此承諾。
早期華僑寄往家鄉的僑批多是通過熟識的同鄉帶回,但隨着出洋人數增多,待寄故土的僑批數量也在增加,開始出現了專門辦理僑批相關服務的「水客」等職業,並進而誕生了肩負「跨境郵政」功能的僑批局。
家國情懷寄尺素
一紙僑批聯結起海外赤子與故土親友,也傳遞着他們對家國安康的牽掛,對民族復興的期許。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海外華僑紛紛以實際行動支援抗戰,廣東澄海籍僑領蘇君謙和他的同鄉友人郭子綱、黃奕,雖旅居泰國卻心繫祖國安危,擁護中國共產黨全民族抗日主張,通過僑批輾轉多方捐資國幣200元,用於資助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辦學。
在收到捐款後,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代表周恩來、葉劍英和駐粵辦事處代表潘漢年、廖承志在1938年9月21日聯合致信回覆了蘇君謙等三人。覆函中這樣寫道:「逕覆者,頃代收到抗大捐款國幣貳佰元,當遵命轉交該校當局。先生等關懷祖國抗戰人才之養成,愛國熱忱殊堪欽敬!」信中還盼望海外華僑「鼓勵彼方青年前來學習抗戰知識」。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雖然遠隔千里,但戰火中的故鄉卻是遊子心中不變的牽掛。抗戰時期的僑批,成為遊子惦念家國的重要渠道,記錄着歷史的一個個側面。
泰國華僑林聖源在1937年10月31日寄回家鄉的僑批中痛述:「目下閘北一帶,悉遭敵人焚燒,僅存一片焦土而已,言必痛心,現滬上難民達百萬之眾,誠屬可憐,然我人雖旅居海外,無不時時懷祖國,近日各製裁衣褲,寄回祖國,以贈傷兵,聊盡國民之職耳。」
在福建省泉州市檔案館珍藏的僑批檔案中,也有這樣一封僑批。1939年4月3日,旅居菲律賓的華僑康起圖寄給家鄉妻子的僑批中提及,旅居海外謀生艱難,但得知政府正在募捐抗戰經費,康起圖寬慰妻子「多出一點亦無問題,可免介意」,「因現在當在抗戰中,凡是中國國民分子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此乃當然職責」,字裏行間滿懷赤誠愛國心。
普通華僑的寥寥數語並非個例,在抗戰期間,遍佈世界各地的僑胞同仇敵愾,以實際行動支援祖國。據學者研究統計,海外僑胞每月捐贈達2000萬元國幣,相當於當時國內每月軍費的三分之一,這些捐贈大多通過僑批或銀行寄匯的方式進入國內。
當時的各大僑批局也積極開展抗日宣傳,在僑批信箋上印製抗日宣傳內容,被稱為「抗日箋」。有的在信箋上印製「同胞速起,抗日救國」口號,鼓舞同胞積極抗日;有印製「還我河山」和「岳飛」字樣的,表達無數華夏兒女繼承民族英雄岳飛之志,精忠報國收復河山;也有印製抗日名將頭像的,宣傳抗日英雄事跡鼓舞士氣。
紙短情長 見字如面
對家鄉與親人的思念,是僑批永恆的主題。華僑在外打拚,遠離親人,在信中他們時常透露出不能奉養親人的愧疚。1882年1月10日,從潮汕地區去馬來亞的葉和仁,寄了一封僑批給在家鄉的母親鍾氏:「本月初接得阿坤兄帶來書一封。捧讀之下,諸事概悉。但讀至親病復發,兒不禁心動。自念不孝之罪重矣。及至調治略愈,方得稍寬。現兒既遠出在外,徒勞無益,萬望吾親寬心自解,勿以兒念念在心也。家中諸事當用則用,切勿吝惜。兒現年既長,自當謹守慈命,斷不放肆,幸勿掛心懷。」
漂泊海外的遊子,無法對孩子耳提面命,但在僑批中總不忘關心他們的情況,寄錢給他們讀書。1934年2月18日,馬來亞華僑馮雲根寄信給妻子,他的兒子馮遠元在家鄉讀書,他很關心兒子的近況:「遠元男須勤功讀書,切不可學惡習賭博一切,至囑至囑」,連用兩個「至囑」可見他的期望之深。他在這封信中還問到了侄子福元、順元的情況,表示雖然時下「店中生意比舊年還略差」,手頭拮据,但仍寄回十銀元給孩子讀書、補貼家用。
華僑雖遠在海外,而心中常掛記着故園。僑批作為海外華僑的群體記憶和文化符號,記錄着近百年的社會變遷和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2013年,「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一封僑批就有一個故事,一封封僑批書信滲透了華僑對家鄉眷屬的一片深情,訴說着海外遊子無盡的思念,承載的是親情、鄉情、國情、民族情,記載了他們永難釋懷的鄉愁。
推薦閱讀
僑批文化史:下南洋與僑批的興衰(親簽鈐印本)
作者:曾旭波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