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一直以來,惠州大亞灣開發區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聚焦石化優勢產業,積極搭建引才聚才平台,構築石化人才集聚新高地,進一步激發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目前,該區化工領域共有人才1.3萬名,其中國家級人才15名,省、市級人才385名,已初步形成基礎穩、頂層強、結構優的「人才金字塔」。這是香港商報記者9月9日從惠州大亞灣了解到的。
人才政策釋放虹吸效應
去年8月,大亞灣開發區出台《人才集聚新高地實施意見》,升級打造「1+N」人才政策體系,配套22項措施、近4億元資金,橫向覆蓋學歷、職稱、技能等級三條通道,縱向覆蓋戰略科學家到石化產業一線技能工人,加快建成六支人才隊伍【一支引領科技自主創新的高端人才(團隊)、一支支撐先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技能人才隊伍、一支扎根本土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一支充滿活力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黨政人才隊伍、其他各領域人才隊伍】,亮出了大亞灣特色的禮敬人才、崇尚創新的態度,為人才構建起有溫度的服務體系,讓所有來到大亞灣的人才「愛上這座城,戀上這個家」。
「在大亞灣13年了,我深深感受到了全區上下對人才的渴望、尊重和愛護。」在去年的惠州大亞灣開發區綠色石化產業高地人才發展交流會上,東江學者、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院長周賢太感慨道,2011年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一成立,他便來到大亞灣工作、生活。大亞灣也已是他的第二故鄉,未來他還會在這片土地上為推動科技創新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而繼續努力。
當前,大亞灣開發區正高質量打造綠色石化產業高地,今年已連續5年蟬聯「中國化工園區30強」第一名。為突出需求導向大力引才,圍繞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需要建立並發布人才需求目錄,大亞灣還出台了全國首個《石化產業高技能人才專項辦法》,全鏈條支持石化技能人才成長。
創新平台集聚人才推動形成石化新質生產力
一直以來,大亞灣開發區堅持「一流平台集聚一流人才」,大力推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三鏈」深度融合,做強科技創新載體,吸引集聚創新人才,夯實創新「底座」,發展新質生產力。當前,大亞灣開發區正聚焦科技前沿,打造高端科研平台,推動埃克森美孚研發中心和三大研究院(惠州市綠色能源與新材料研究院、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惠州學院大亞灣化工研究院)等機構建設,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入駐,形成區域創新中心,驅動產業升級。
在校地企合作上,大亞灣開發區突出優勢產業領域,持續深化校企產學研用合作,構建產學研協同、上下游協作的創新生態鏈,推動東北石油大學作為科研單位,與大型央企、外企、民企等20家園區企業組建綠色石化產業聯盟&人才創新聯合體,推動園區7家龍頭企業和北京化工大學等7所高校建立「校地企戰略合作聯盟」,加快培育集聚戰略人才力量。
「與大亞灣簽訂戰略合作聯盟,讓我們在人才培養方面更加有信心、更加有底氣。」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化學工程學院院長余長林表示,大亞灣石化產業發展蓬勃,為化工類高校培養人才明確方向的同時,還能夠促進學科產業對接、項目合作研究、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深度融合,實現三方資源整合、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目前,大亞灣開發區利用平台集聚人才的創新優勢明顯,全區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57%;已建成國家級研發平台2個,省級研發平台12個,擁有發明專利232項,榮獲國家、省各類科技進步獎23項,突破2項卡脖子關鍵技術,相關工藝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並已實現成果轉化。
強化企業人才主體作用增強發展驅動力
成立石化產業發展諮詢委員會,柔性引進化工火炬、CCUS、公用工程配套等關鍵領域資深專家50餘名;組織恆力石化等50多家重點化工企業到高校靶向引進專業技術人才1200餘名;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引進,推動園區企業與知名石化院校合作,引進石化技能人才500餘名;創新設立「引才伯樂獎」「人才工作優秀企業」「金牌HR」等獎項……近年來,大亞灣開發區大力推動企業自主引才,暢通多元化引才渠道,為人才引進、人才成長營造良好氛圍。
蘇燦是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運行二部生產監督,同時也是該公司技能創新工作室領銜人。他所帶領的班組已連續五年獲評省市級優秀團隊,班內2人獲評中海煉化技能專家、2人獲評高級技師。今年,蘇燦還榮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在他看來,他能取得這份成就,與公司成立技能創新工作室密不可分。「技能創新工作室的成立,為勞動者搭建了學習交流的平台,為大家技術能力、業務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帶來促進作用。」蘇燦說。
此外,企業還通過行業技能比武、技能人才訓練營、自主培養評定等方式,支持人才迅速成長,提升自主育才能力,切實讓大亞灣開發區人才金字塔「塔基更實、塔身更強、塔尖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