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深港小靈通】老手藝變為新產業 深企助力非遺產業化帶動鄉村振興
作者:彭琰   來源:深圳商報    2024-04-17 10:12
【識港網訊】非遺資源是當地百姓的祖傳資源,是文旅產業的豐富寶庫。非遺生活將繼續做好這件「文人做不來、商人不願干」的事,發揮自身優勢、運用深圳先進經驗,推動老手藝變為新產業,讓鄉村變得更美好。

【識港網訊】非遺資源是當地百姓的祖傳資源,是文旅產業的豐富寶庫。非遺生活將繼續做好這件「文人做不來、商人不願干」的事,發揮自身優勢、運用深圳先進經驗,推動老手藝變為新產業,讓鄉村變得更美好。

「一根針」帶動老人婦女在村頭家門口實現就業,「一根針」讓會繡花的繡娘從城市工廠回到家鄉,從此,留守兒童又少了一個。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鄉村的獨特資源,「活化」利用是保護傳承的重要手段。記者近日參加深圳市鄉村振興和協作交流局組織的「深圳企業助力鄉村振興」專題宣傳活動,走進錦繡中華·中國民俗文化村非遺生活館,採訪深圳市非遺生活文化產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非遺生活」),了解深圳企業推動非遺產業化帶動鄉村振興的故事。

非遺生活董事長魏素瑩向採訪團介紹了生活館中的藏品以及它們背後的歷史淵源。出於愛好和情懷,在經營打拼房地產主業的同時,魏素瑩投入了極大的精力和熱情,在過去20多年裡,她走遍23個省市,探訪46個民族,拜會300多位民間藝人,於窮鄉僻壤、斷壁殘垣處,收集了近萬件非遺物品。有感於「人走藝絕、人亡歌息」,魏素瑩成立了非遺生活,通過產業推動非遺的傳承、保護和創新。目前,非遺生活開發了涵蓋箱包手袋、家紡產品、首飾飾品等多個品類,實現了竹編、剪紙、景泰藍、刺繡、漆器等非遺技藝的技術研發、成果利用。

據介紹,非遺生活在構建之初,就把公益性和產業扶貧放在重要位置,通過「以產代訓」「產訓結合」「培訓+實操+創業指導」等方式,在非遺所在貧困地區,開展非遺技藝的傳習和生產。比如苗繡、水族馬尾繡,在雲貴川晉等省市帶動數千名貧困人口就地就業,通過「內蒙古王府刺繡」項目帶動2800多戶建卡立檔貧困戶就業脫貧。

在非遺資源較豐富區域,非遺生活籌建符合國家政策要求的非遺工坊,導入相關的非遺文創、非遺體驗、非遺踐行、非遺旅遊、非遺客棧等業態,強力賦能和提升鄉村振興事業。在深圳對口支援合作的贛州尋烏縣,非遺生活建設了尋烏非遺工坊展示中心。

經過對65項非遺技藝的深入梳理,尋烏縣篩選出5項具備產業化和大規模就業條件的非遺技藝,包括釀酒技術、油茶製作技藝、茶葉製作技術、皮雕和木雕。非遺生活團隊為每一項技藝制定了品牌化規劃,並從全國引進優秀的竹編技藝,與尋烏當地竹編相結合,打造獨具特色的竹編文化村。

這不是非遺生活在尋烏的第一個項目,在由深圳援建的「尋烏調查·1930」紅色文旅街區上,魏素瑩還設計建設了「深尋非遺展示中心」。

「非遺資源是當地百姓的祖傳資源,是文旅產業的豐富寶庫。」魏素瑩說,非遺生活將繼續做好這件「文人做不來、商人不願干」的事,發揮自身優勢、運用深圳先進經驗,推動老手藝變為新產業,讓鄉村變得更美好。

责任编辑:li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