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為何叫「雲吞麵」作「細蓉」?
來源:橙新闻    2024-03-20 17:02

【識港網訊】「餛飩」在我國各地稱謂不同,京津、上海叫「餛飩」,四川叫「抄手」,皖南叫「包袱」,江西叫「清湯」。廣東叫「雲吞」,別名「細蓉」。

嶺南土著愛吃「雲吞」的習俗有近千年歷史,有關文字記載最早見宋高懌《群居解頤·嶺南風俗》:「嶺南天氣暖和,四季常青,因此菜園裡種的茄子,留下的根莖過兩三年便長成大樹,每年夏天和秋天收穫時節,鄉民要登着梯子摘茄子。三年後樹老了茄子稀少,便挖掉重新栽種。當地土著到冬天又愛吃餛飩,只要天氣稍為暖和,便食指大動,吃的時候寧願搖着扇子。例如在「十月旦」(農曆十月初一)這個節日,許多人以扇相贈,扇面寫上關於吃餛飩的題詞,因此當地有『踏梯摘茄子,把扇吃餛飩』的民諺(原文:嶺南地暖,草萊經冬不衰 ,故蔬圃之中栽種茄子者,宿根二三年者漸長枝幹,乃成大樹,每夏秋熟時,梯樹摘之。三年後樹老子稀,即伐去别栽嫩者。又其俗入冬好食餛飩,往往稍暄,食須用扇。至十月旦 ,率以扇一柄相遺,書中以吃餛飩為題,故俗云:『踏梯摘茄子,把扇吃餛飩』。)

可見雲吞和茄子在嶺南曾經是神一般的存在。

 

粵語講故-茶餐廳老饕為何叫-雲吞麵-作-細蓉

香港茶樓一影,約1985年

 

「早於1925年,安樂園飲冰室已供應雲吞麵。1930年,雲吞麵以廣州市舊藩司前及十八甫一帶的店鋪及檔口所售者為著名。當年,九龍城區西貢道(現太子道東)及啟義道一帶亦有不少雲吞麵檔。」鄭寶鴻在《香江知味——香港百年飲食場所》一書中介紹道。

以下是坊間傳說:廣州最早的雲吞麵店是湖南人於同治年間在雙門底(今廣州北京路南段)開的湘楚麵館,當年堂倌把一碗熱氣騰騰的雲吞麵端上來時,常操着不鹹不淡的粵語吆喝:「細雲來了!」「雲」音近「容」,坊間遂傳寫作「細蓉」。

有了「細蓉」後,便得有「大蓉」和「中蓉」作標配,因此坊間傳說六顆雲吞加一個半銀絲蛋麵叫「中蓉」,雙份的雲吞和麵叫「大蓉」。又傳雲吞麵叫「蓉」的掌故出自白居易《長恨歌》詠楊貴妃的詩句「芙蓉如面柳如眉」,因此廣府人用「蓉」作麵的美稱;也有人說嶺南每逢冬至,市麵店肆停業,各家用雲吞祭祖,之後全家長幼分食雲吞,而作為祭品的雲吞,按分量分為「大用」或「小用」,後來寫作「大蓉」或「小蓉」。

然而「中蓉」和「大蓉」這東東,且不說鄉親們從未見過,從常識推斷,「細蓉」例牌是四粒雲吞加一個銀絲蛋麵,「中蓉」是六粒雲吞加一個半蛋麵,這樣勢必將一個蛋麵掰開兩半,煮出來的麵條便零零散散,賣相必定冇眼睇(編按:沒眼看);而「大蓉」則是一碗雙份的雲吞麵,這樣的話倒不如乾脆要兩碗。可見「大蓉」或「中蓉」不過是傳說中為「細蓉」配套的美食,古今中外並無此物。

講真,廣府人吃雲吞麵,多加一份雲吞叫「加碼」,多加一個蛋麵叫「加底」,例如港人到茶餐廳就餐,吩咐一聲:「伙記,唔該嚟個細蓉加底,再加個奶茶飛沙(服務員,勞駕來一碗雲吞麵加底,再加一杯不加糖的奶茶)。」如果這位靚哥說「唔該嚟個中蓉加底」,呵呵,伙記聽了必定「一嚿雲噉」(一頭霧水),要是能夠立馬作出反應,智商起碼超過130。

 

责任编辑:zhaope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