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2023年12月30日,一批出口摩托車在廣州新塘港辦理完出口手續,經駁船「寶豐333」運抵蛇口港後,通過國際貨輪運往尼日利亞、加納等國。在這種「大灣區組合港」的進出口通關業務模式下,粵港澳大灣區內港口可以視作同一個大港,港口間實現泊位、堆場、航線等資源共享,省內沿江內支線碼頭的貨物可自由調運至深圳港出口,形成大灣區水運一盤棋的全局效應。
去年以來,深圳海關在前期「大灣區組合港」改革取得成績的基礎上,積極推動粵西地區外貿領域融入大灣區港口群建設,以此提升粵港澳大灣區資源要素便利化流動,促進外貿保穩提質。
據海關介紹,2023年「大灣區組合港」接續開通「深圳蛇口港—湛江港」「深圳蛇口港—江門高新港」等組合港線路,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全覆蓋,並將輻射範圍延伸至粵西地區,累計開通線路已達37條。2023全年通過該模式監管進出口集裝箱31.6萬標箱,同比增長47.8%。大灣區內的企業和地方政府踴躍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對周邊地區的創新引領輻射作用不斷增強。
據悉,珠三角匯集了很多製造業企業,如佛山順德素有「中國家電之都」的稱號,美的、海信等均在此設廠,而東莞、中山、惠州等市也是製造業企業眾多,但這些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卻因珠三角水網水深、橋樑等限制因素,對提升效率、優化手續的需求日益強烈。
為了解決珠三角企業需要奔走兩地海關辦理通關手續並隨之帶來物流、時間成本上升的現實問題,深圳海關堅持「四下基層」,以問題為導向,着力為群眾辦實事、解民憂,走訪碼頭企業、船公司、地方交管部門和貨主企業,深入調研了解水路中轉全流程堵點,創造性推出了「深圳樞紐港+珠江沿線支線港」的「大灣區組合港」模式。
2019年10月,深圳海關在關區內的鹽田港與惠州港率先探索開展「惠鹽組合港」項目,將鹽田港的「堆場」延伸至惠州港,貨物在惠州港辦結通關手續後通過駁船調撥至鹽田港裝運大船,打破港口之間空間壁壘。該項目一經推出,就獲得業界內一致好評。受此鼓舞,深圳海關開始聯合其他直屬海關,研究以深圳蛇口港為樞紐港,以珠江流域的小型集裝箱碼頭為支線港,不斷優化水運中轉監管模式,陸續推出了跨直屬關區的「深圳蛇口港—順德新港」、「深圳蛇口港—北滘港」等「大灣區組合港」項目,業務量不斷攀升。
深圳海關口岸監管處林浩宇副處長介紹:「通過聯合省內其他海關進行港口代碼共享,將組合港貨物的通關、查驗監管環節延伸到沿江港口,為生產製造企業及時解決通關疑難的同時,充分激活了各沿江港口倉儲、裝卸等物流資源,可以說實現了貨物在灣區各碼頭間『全天候』水路調撥,無縫銜接江海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