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音樂劇《三星堆》 重現絢爛文明史詩
來源:大公文汇    2023-11-28 11:24


音樂劇《三星堆》舞美壯闊。(主辦方供圖)

【識港網訊】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作為舶來品的音樂劇,如今已經成為重現璀璨華夏歷史、傳播燦爛傳統文化的載體。近日,集結中西頂尖製作團隊傾力打造的音樂劇《三星堆》巡演至北京,於天橋藝術中心盛大演出,精心巧妙的劇作編排、王牌雲集的演出陣容、詩意壯闊的視覺舞美,蕩氣迴腸的音樂聲效,讓劇迷們身臨其境般沉浸於奇特瑰麗的古蜀文明,同時也為劇中交錯演繹的兩個關於愛、信仰與傳承的故事深深感動。

熱演之際,該劇主創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音樂劇《三星堆》力求中國故事、國際表達,中外合作的創作班底用國際化的創作理念、技術手段以及世界通用的音樂語言,講述了古蜀國與現代兩個不同時空交錯進行的中國式故事,以此表現出中國人從古至今矢志不移的對於愛與奉獻的信仰、對夢想與信念的執着以及對文明孜孜不倦的探尋與傳承。據透露,該劇擬於下月赴港進行推介,並計劃到國外演出,讓中國的傳奇故事走向國際,帶給海外觀眾別具一格的東方文化盛宴。

時空交錯 暢想古蜀文明

沉睡千年的古蜀文化遺址,一直以來因其獨特的文化特徵和縈繞不散的諸多未解之謎吸引着世人探秘的目光。「三星堆文明是中華文明中非常璀璨的一部分,我們希望以此為背景,通過音樂劇這種語言形式,讓三星堆文明走向世界。」製片人、中方導演于婷婷對記者說,三星堆至今沒有文字記載,關於它的一切都是暢想。作為「走進三星堆,讀懂中華文明」全球推廣項目之一,創作團隊在文物實證及已有的豐富研究基礎上,對古蜀國文明的存續與消失這個關鍵謎題展開了創作想像,並採用古蜀國與現代兩個不同時空交錯演繹的方式構思劇情。

在天橋藝術中心劇場,記者和全場觀眾觀看了關於愛、信仰與傳承的故事:古蜀國大祭司巫祝預見了即將降臨的浩劫,為避禍禳災,決定動員古蜀國工匠鑄造神器,但因擔心造成恐慌,他便謊稱是神器是為盛典而備,並在此過程中經歷了與國王帝星的誤解、和女兒的隔閡。最後真相大白,為了守護家園、賡續文明,巫祝和帝星等人不惜犧牲自己,古蜀人也主動掌握自己的命運、開啟人類文明新征程;與之並進的現代部分圍繞着三星堆遺址的考古挖掘及文物修復等而展開:考古學家周漢生專注於專業,對身為考古隊實習生的女兒周一然寄予期望,卻忽視了女兒的獨立意識。經過磨合,女兒理解了文明與傳承以及父親的苦心,周漢生看到了女兒的成長,父女倆冰釋前嫌。古今故事交織互文,體現出古蜀人與考古學家在同一片土地上,儘管有着迥異的時代、環境與事業,但從未改變的是中華民族對愛的堅守、對未知的探索、對文明的傳承。

中西碰撞 打磨劇場經典

「故事是中國的,但我們希望用國際化方式來呈現,將東方故事用音樂劇這種西方『舶來品』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從而產生中西碰撞的火花。」于婷婷說,經過各方面的對比研究,以及專家參謀以後,確定了主創團隊由中方和外方專業人士組成,在數月時間裏,中西方頂尖專家共同對劇本、舞美、音樂等進行多輪商討、打磨與調整。她介紹,這部劇由曾榮獲中國話劇金獅獎的國家京劇院院長王勇擔任總編劇,總導演則請來了音樂劇《泰坦尼克號》的導演湯姆·薩瑟蘭,他通過神人共治的古國治理、工匠鑄器的恢弘場面,以及古老的預言、無奈的遷徙等敘事框架和人物關係,營造出古蜀王朝瑰麗恢弘的神秘質感;舞美設計摩根·拉知,曾獲2018年英國戲劇獎最佳設計獎和4次奧利弗獎,他引領舞美團隊不僅在色彩和道具上還原青銅王朝的輝煌,還通過200餘台電腦燈,打造不同場景的光影效果,使觀眾得以首次在音樂劇舞台上一次性看到青銅大立人、青銅大面具、青銅神樹等三星堆代表性文物的復刻版。

音樂團隊也煞費苦心。音樂統籌安鑫對記者表示,製作團隊經過大量的嘗試和探索,用塤、編鐘、古琴、嗩吶等傳統樂器營造古蜀時空的聽覺意境和濃厚的民族音樂韻味,「我們使用了這些傳統樂器元素,但歌曲旋律卻比較現代,區別於傳統音樂劇的寫法,很多歌曲朗朗上口、適合傳唱。古老和現代的碰撞也是我們音樂一大特色。」此外,曾為《只此青綠》《永不消逝的電波》等劇設計服裝的陽東霖,為《三星堆》操刀服裝設計。他對古蜀國的神族、人族不同身份的服裝進行了細緻研究,在面料上盡可能貼近青銅時代的粗糙感和顆粒感,在紋樣上還原古蜀圖騰,虛實結合,以此體現古蜀子民野蠻生長的生命張力,打造逼真、豐滿的古蜀國群像。

「這幾天在北京站的演出,獲得很多好評和認可。」于婷婷透露,音樂劇《三星堆》於10月在深圳首演後,除了展開濟南、北京、廈門、重慶、上海、寧波等地的巡演外,還準備在下月赴香港、明年一月赴澳門推介,海外的演出計劃也在積極推進。深耕演出行業十餘年,她曾引進並運營過《劇院魅影》、《芝加哥》、《泰坦尼克號》等風靡全球的西方音樂劇,也對中國原創音樂劇《三星堆》走出去充滿信心:「人類的情感是相通的。中國的音樂劇只要反映了普遍的人性,抒發了人類共通的情感,就能讓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人接受並喜歡。」

「梅花獎」得主侯岩松 融入戲曲身段 演活「巫祝」大祭司

「最美麗的銅鈴,掉落在我的身旁,人與神的歌謠,演唱最後的樂章……」古蜀國大祭司「巫祝」渾厚飽滿的唱腔將觀眾帶入遠古的歷史長河中。「巫祝」飾演者,正是早前在網劇《漫長的季節》中大放異彩的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侯岩松。

侯岩松在話劇舞台上的功力爐火純青,出演音樂劇卻是少見。但其實,他是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首屆音樂劇專業畢業生,具備強大的演唱功底。在音樂劇《三星堆》中,侯岩松將他飾演的「巫祝」大祭司的形象與中國傳統戲曲相融合,在唱腔上做了特殊處理。「這是一個國際化合作劇目,我也有這樣的追求,希望將中華文化更好傳播出去。」

《三星堆》呈現了古蜀國的盛況,然而,歷史上古蜀國的人怎麼走路,人物是什麼樣的形象和狀態,無人知曉,這也需要主創們去不斷揣摩和創作。排練時,侯岩松為角色增加了穿四寸厚底鞋的設計,「這種高底,可以表現出『巫祝』傳達神的旨意時更接近神,也更能體現這一神職人物的權威性。同時表演時運用戲曲的顛步、蹉步、快步等不同步伐,也能外化這個角色的性格。」侯岩松認為,演員有必要用自己的形態和理解,配合導演更好地呈現劇目。

此外,為了更好地理解角色,侯岩松還特意在緊張的排練間隙趕往廣漢三星堆博物館進行采風。「網上看了很多相關資料,但我總覺得身臨其境一定是不一樣的感覺。很多文物的細節,只有在現場才能看到。」當看到其中最具代表性文物——青銅面具時,侯岩松突然間靈感迸現,對「巫祝」這個角色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巫祝』應該在祭祀場景裏拿着什麼樣的禮器?怎樣發揮自己的作用?一下子彷彿具象化了。這次探訪,加深了我對藝術形象更高層次的立體的認識,這也是揣摩音樂劇人物的很好途徑。」侯岩松說。

創排壓力爆表 苦中作樂雕琢精品

音樂劇《三星堆》從劇本初稿到最終呈現,僅耗時5個月。時間之緊迫,對主創團隊和演員而言,能順利上演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成都三場預演結束,在觀眾的掌聲和肯定聲中,台上所有演員和主創們都雙眼含淚:「這是激動和感動的淚水,當每個人都在台上閃閃發光,我們才覺得吃的所有苦都值得了!」製作人、中方導演于婷婷說。

「現在回憶這個過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豬腳飯。」「帝星」飾演者、青年歌手趙磊笑稱,整個排練過程,每天就是酒店、豬腳飯店、排練場三點一線,從早到晚練歌、綵排,這幾乎是畢業以後再也沒能體驗過的生活。「我很少有機會可以和陌生人一起相處那麼長時間,這感覺就像回到了大學宿舍時期。」

另一青年歌手趙越在劇中飾演「陽天」,他表示,自己當了10年的演員,從未有過如此艱苦的經歷。「其實很多困難源於中外文化差異,導致彼此對舞台劇的審美和理解有些不同。」他說,前期外方導演要求大家採用「無實物」、「無動作」表演的方式來熟悉台詞,「在正式合成之前,基本每天都是直愣愣站在那裏,對着正前方屏幕念台詞,不能有任何肢體動作。」這個方式一度讓他感到迷茫,不知道該怎麼演。「演音樂劇怎麼是這樣的?我甚至想過退出。」

整個創作、排練過程的壓力和艱辛,于婷婷看在眼裏,也十分心疼演員們。她用「苦中作樂」形容,甚至表示,「不止是演員,我也有過無數次想放棄的念頭」。幸運的是,《三星堆》似乎有着神奇的力量,讓「想放棄」只是短暫的情緒,所有人擰成了一股繩,讓音樂劇順利上演才是大家心中堅定的信念。

「我能看到成都的三場預演,每個人都在進步,整個《三星堆》都在前進。」于婷婷說,預演結束,觀眾的正面反饋讓團隊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後續的巡演,我們也希望大家能真誠發聲,讓我們有進步空間。」

责任编辑:l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