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勝利大營救”:憶述東江縱隊事蹟
2021-06-15 08:51

【識港網訊】

1941年,日軍侵占香港,香港淪陷,同時大批知名愛國文化精英滯留香港並被記上了日軍的“黑名單”,情勢十分緊急。

同年12月9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臨危受命,帶領1​​00多人的隊伍進入香港,目的就在於把這批知識分子秘密轉移出日占區,護送到大後方。在歷時6個月的營救活動中,東江縱隊不僅救出了包括茅盾、鄒韜奮、何香凝等在內的數百名文化人士,無一傷亡,還因為大量的香港愛國救港人士成立了東江縱隊。

這場銘記史冊的營救計劃被稱為“勝利大營救”,指揮者之一便是東江縱隊政委尹林平。

談起父親當年臨危受命指揮營救文化人、冒死參加重慶談判爭取東江縱隊的合法地位、到浴血奮戰建立新中國,現年73歲的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香港)會長、尹林平之女尹素明如數家珍。她慨嘆道:“共產黨這一百年真的十分不易,現在繼續為人民利益著想,不忘初心。”

香港淪陷前夕,尹林平調任中共東江前線特委任書記,兼東江游擊總隊第三、第五大隊政治委員,與曾生、王作堯和楊康華一起,領導秘密營救文化人的艱鉅任務。

停泊遊艇的銅鑼灣避風塘,是79年前秘密大營救中一批文化人暫時落腳的地方。尹素明說:“當年游擊隊員們最麻煩的事,就是要找到這批文化人,他們東躲西藏,很難找。”英軍投降後,日軍到處追捕文化人,甚至在電影院熒幕上貼大字,著梅蘭芳、蔡楚生等愛國文化人士到日本憲兵隊報到。這批文化人絕大部分不會講廣東話,一旦被日本兵發現便很容易暴露身份,因而他們頻繁地搬家,茅盾搬了四次,鄒韜奮最後居無定所。

當年銅鑼灣登龍街白天是魚檔,晚上就拆卸下來,有些檔主把其中一些床板出租給人夜晚睡覺,居無定所的鄒韜奮曾經租過一個床板晚上落腳。游擊隊員根據情報,晚上在銅鑼灣找到鄒韜奮,漏夜帶他撤退,與其他被找到的文化人集中在避風塘的一條躉船中,一起偷渡到九龍。

游擊隊護送 沿路剷除土匪

到了九龍,怎麼把他們撤到安全區呢?尹素明說,當時父親收到情報,日本人要驅趕幾十萬難民回大陸,於是尹林平便用一招“草船借箭”,讓文化人喬裝成難民一齊走,沿路派游擊隊員帶路。這條路線要經過大帽山,當時很多難民把整副身家背在身上,因此引來不少土匪在大帽山東西兩邊橫行;為了完成營救任務,游擊隊員需提前剷除沿路土匪。

香港大營救前後持續了100多天,800多名滯港的文化名人、愛國民主人士及其家屬,神不知鬼不覺地安全撤退,而且無一傷亡。 “中國共產黨動員了所有能動員的力量,大家一致對外,出色地完成任務。”

大營救當中細節鮮為人知。營救行動的前期經費是由周恩來匯給廖承志的。但日本佔領香港後,匯錢渠道中斷,廖承志亦撤離香港。尹素明憶述,多年後才得知,當年大營救的經費,是由她的父親向好友王顯章借的。王顯章是愛國商人,是尹林平在福建工作時認識的好朋友。

匯錢渠道斷 向友借錢營救

尹素明說,父親當年向王先生提出借10萬港元,並把其大哥、即父親的長子交由王先生撫養,而王先生就婉拒說:“兒子我就不敢幫你養,怕負不起這個責任,但錢我可以藉給你。”於是他如數借出10萬元給尹林平,便解決了大營救經費的燃眉之急。據說這筆錢當年可以買下兩條街。

尹素明慨嘆,這些共產黨員們做事純粹為了信仰,“向私人借錢為公家工作,我知道後真的很感動。”她還舉例說,當年游擊總隊的司令員曾生也用私人財產參加革命,他賣掉老家的田和地,買來一批武裝槍支抗擊日軍。

身先士卒 | 尹素明:父品格清廉 影響我一生

圖:日軍在青山道沿途設崗搜查過路行人,許多文化人裝扮成難民,在游擊隊員的掩護下與回鄉客一起逃離。

尹林平1908年7月生於江西省興國縣高興墟茶安仔村尹屋一個貧農家庭,受到中國共產黨和蘇維埃政權的影響,21歲參加了興國五區沙溪鄉農民協會,擔任沙溪鄉赤衛隊大隊長,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紅軍長征和東縱北撤之際,尹林平先後奉命留在福建和廣東,堅持敵後武裝鬥爭,是著名的“留守將軍”;在搶救中國文化火種的香港大營救中,他是身先士卒的幕後英雄。在長女尹素明的印像中,她的父親一生清廉正直,去世時沒留下一點私人財產。她由衷地說:“爸爸雖然沒有留給我們一分錢,但他的品格影響我一生。”

回憶歷史時,尹素明字字鏗鏘,唯獨說到父親的心境,她平靜的語氣變得低沉。她說:“後來聽爸爸講:’雖然重慶談判有驚無險,但都嚇出一身冷汗!’”問及她聽到父親種種驚險時刻,作為女兒會否後怕,尹素明嘆了一口氣,說:“沒得怕了,都時過境遷,但當年兩黨的鬥爭真的非常殘酷,爸爸在江西那個鄉,240個男女壯丁參加革命,最後能還鄉的,只有我爸爸一個,所以共產黨這一百年來真的不容易!”

尹素明說,當年在江西留下的紅軍家屬,國民黨對他們非常殘忍,“聽爸爸說,我爺爺一家為了躲避國民黨,只能出去流浪,差點餓死。”

大營救中部分獲救文化名人

圖:一九四一年,在香港的部分文化名人及知名人士(從左到右)陳歌辛、瞿白迫、夏衍、丁聰、何香凝、洪遒、廖夢醒、歐陽予倩合影。

爭取地位 | 赴渝展示戰績 維護東縱地位

1943年12月2日,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正式成立,尹林平任政治委員,曾生任司令員,王作堯任副司令員,楊康華為政治部主任。東江縱隊是華南抗日游擊隊六支部隊中,力量最強的一支。

重慶談判時,國民黨不承認華南有共產黨的游擊隊,完全抹殺東江縱隊抗戰偉績。尹素明說,周恩來發電報給她的父親,要求尹林平向國民黨講清楚東江縱隊的戰績,為部隊爭取合法地位,尹林平於是秘密飛往重慶。

尹素明說,聽母親轉述,父親當時化妝成商人上機,順利抵達重慶。其後周恩來召開了兩次記者招待會,尹林平圖文並茂地展示東江縱隊的戰績,包括營救民主人士、文化名人、國際友人,特別是八個美國飛行員信息,把他們的姓名、軍階、在何地服役等資料都交代得一清二楚。

原本在東江縱隊北撤問題上左右搖擺的美國,證實事情原委後便立場鮮明地指出:“救了我們那麼多飛行員的英雄部隊,怎麼可以讓他們消失呢?”東江縱隊最終順利北撤。

銘記歷史 | “愛國教育應注重實地考察”

圖:當年東江游擊隊曾在十八鄉組織營救活動,獲救的愛國人士和文化名人,由此渡過深圳河逃避日軍追捕。

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會長尹素明表示,本港不少現成的歷史文物資源未被好好運用到歷史教育中,例如抗戰時期發動游擊戰的地點,應好好規劃,讓後人“有得講、有得睇、有得行”,從而將當年浴血奮戰的抗戰歷史銘記心中。

近年有學者與愛國團體共同研究香港抗戰遺址,初步擬定三條抗戰文物徑的計劃,其中第一條為沙頭角抗戰文物徑。有份參與計劃的尹素明透露,沙頭角抗戰文物徑的起點是抗戰第一家羅家大屋紀念館,辦展覽時發現,可以將周圍幾個有抗戰痕蹟的地點串連成抗日行山徑。

尹素明表示,愛國主義教育應該用各種各樣靈活的形式,實實在在地告訴別人這裡發生的故事,比如合理利用好本地素材,以文物徑的方式向大眾訴說歷史,這樣會比照本宣科的效果更好。她與團隊正編寫《帶您尋踪抗日游擊隊香江足跡》,為行山人士提供指引,銘記這段反法西斯歷史。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