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深港小靈通】廣東一周新增登革熱病例1770例 請留意最新「蚊子地圖」
來源:香港商報    2024-10-11 10:17
【識港網訊】10月10日,廣東省疾控中心公布了今年第40周(9月30日至10月6日)登革熱疫情監測情況,廣東省新增報告1770例登革熱病例。

【識港網訊】10月10日,廣東省疾控中心公布了今年第40周(9月30日至10月6日)登革熱疫情監測情況,廣東省新增報告1770例登革熱病例。此前,廣東省疾控公布了9月下半月「蚊子地圖」並提醒,注意做好個人防護,預防伊蚊叮咬,防患於未然。

氣溫下降仍需注意防蚊滅蚊

登革熱是經伊蚊(即花斑蚊)叮咬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病人→伊蚊→其他人」的途徑傳播。

當前廣東省仍處於登革熱流行季節。今年第40周,廣東新增報告1770例登革熱病例,其中本地病例1764例,分布在佛山617例、廣州251例、深圳112例、江門98例、中山89例、清遠77例、東莞76例、湛江70例、肇慶62例、韶關56例、珠海和茂名各39例、雲浮34例、梅州31例、惠州30例、揭陽18例、潮州17例、陽江和汕頭各15例、汕尾10例、河源8例;輸入病例6例,分布在深圳3例、廣州、中山和茂名各1例;無重症、死亡病例。

廣東省疾控提醒,登革熱感染後會出現發熱、皮疹、肌肉及骨頭痛,嚴重者會出現出血甚至死亡。目前還沒有特效藥物和疫苗,控制媒介伊蚊、預防蚊蟲叮咬是避免登革熱的最佳方式。

專家表示,9月以來進入秋季,氣溫逐步有所下降,但不能對防蚊滅蚊工作放鬆警惕。颱風和雨水將給蚊蟲帶來更多的孳生地,而且伊蚊在25℃—30℃較高溫天氣更為活躍,吸血、產卵行為更為頻繁,登革熱傳播風險更高。

 9月下半月「蚊子地圖」公布

10月8日,廣東疾控公布了9月下半月登革熱媒介伊蚊監測風險提示,也就是「蚊子地圖」,所處地區的媒介伊蚊密度越高,發生登革熱流行的風險越高。

據介紹,登革熱媒介伊蚊監測風險提示指標包括幼蟲密度(布雷圖指數法BI)和成蚊密度(誘蚊誘卵器法MOI),當BI>20或MOI>20時,意味着媒介伊蚊密度較高。當一個地區出現多個監測點BI>20或MOI>20時,意味着該地區登革熱流行風險較高。

9月下半月,廣東省共監測到26個媒介伊蚊高密度監測點所在鎮街,其中廣州市最多,有10個,其次為珠海市和汕頭市,各有4個。

專家建議,市民群眾尤其是處於「蚊子地圖」風險區的人們要積極行動起來,人人動手、戶戶清理,翻盆倒罐清積水,清理蚊蟲孳生地;同時,注意做好個人防護,預防伊蚊叮咬,防患於未然。

 今年全球範圍內登革熱高發

事實上,從全球範圍看,今年也是登革熱高發年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2024年1至8月,全球共報告登革熱病例1238.9萬例、7865例相關死亡病例。

以美洲地區為例,據泛美衛生組織網站最新消息,截至今年9月9日,美洲地區報告登革熱病例數超1170萬,是2023年報告病例數的兩倍多,創下歷史新高。

10月9日,海關總署發布《關於防止登革熱疫情傳入我國的公告》,提醒來自登革熱疫情發生國家(地區)的人員如出現發熱、頭痛、肌肉和關節痛、皮疹以及面、頸、胸部潮紅等症狀,入境時應主動向海關申報,海關工作人員將按照規定程序採取醫學措施並開展採樣檢測。

 那麼,登革熱的警示信號是什麼?

專家提醒,若不慎被蚊蟲叮咬後,出現發熱、頭痛、肌肉及關節疼痛等症狀,需高度警惕,這可能是登革熱的初期表現。

登革熱的主要症狀包括高熱:體溫可達39℃,常伴隨乏力,部分患者出現厭食、噁心、腹瀉等;三痛三紅:頭痛、眼眶痛(如眼睛灼燒感)、全身肌肉骨關節痛(如腰酸背痛),以及面部、頸部、胸部潮紅;皮疹:發病第3—6天,部分患者面部、四肢出現皮疹,伴有瘙癢,無脫屑,3—4天後逐漸消退;出血表現:少數病例在發熱5—8天後可能出現流鼻血、牙齦出血、月經量過多、皮下出血、尿血等症狀。

此外,當前逐漸進入流感多發季,要注意辨別登革熱與流感,專家表示,兩者雖均有發熱、疲乏、疼痛等症狀,但流感多發於冬春季節,伴有咽痛、流涕、咳嗽等呼吸道症狀;而登革熱則好發於炎熱天氣,發病前有蚊蟲叮咬史,無呼吸道症狀,且半數以上患者會出現皮疹。

责任编辑:li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