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起伏、經濟有週期。這些常識性的道理知道很容易,但很難在切身體會時深刻地理解、體用。所以,古人常說「知易行難」,並非虛言。當下,類似「知易行難」的問題並不鮮見。人們會擔心,面對國際壓力及經濟形勢的嚴峻挑戰,香港能否撐住?中國能否撐住?常識理性在面對這種未來困境時似乎無法發揮應有作用,反而扭曲為過分的悲觀與過分的樂觀,失去了應對挑戰的定力。習近平總書記9月26日於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正視困難,堅定信心」,恰是基於常識理性的一種必然選擇。從近期中央一系列提振信心的舉措及金融市場的積極反應來看,再次證明了這樣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信心比黃金還要重要。
「信心比黃金還要重要」這句話,在上一次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世界性金融危機中如雷貫耳。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向公眾表示,「在這個關鍵時刻,提振信心最為重要。只有消費者有信心,才能大膽消費。只有企業經營人有信心,才能大膽的投資。只有國家領導人有信心,才能開動腦筋,想方設法採取及時果斷的措施應對危機。只有有信心,我們這個國家才有新希望。」在那次風波後十餘年,中國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彼時彼語、言猶在耳,此情此境、念念不忘。
我們應從這不太久遠的歷史中找回自信的底氣,不應在紛繁世事中迷失自我,任何時候都應保持定力,這是勝利之道。「香港崩潰論」「中國崩潰論」嚷嚷了多少年,有幾個所謂預言真正實現?相反,這些唱衰的言論,應當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培育「正視困難」的常識理性。誠然,近年來,香港乃至中國都面臨著不小的風險挑戰。在外,先有中美貿易摩擦,又有俄烏戰爭、巴以衝突導致的世界對立情緒激化,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更具不確定性。在內,修例風波、新冠疫情、臺海危機,每一個對經濟社會的衝擊已經肉眼可見。就香港而言,由修例風波後遺症所引發的所謂「移民潮」「撤資潮」等問題,在1997年回歸之際就已經出現過,並無必要太過擔憂,要看到香港正處於「由亂轉治、由治及興」關鍵轉折期,暫時的困難並不能阻礙香港再展宏圖。
當然,往積極的面向看,並不意味著我們要一味地追溯歷史功勞簿,這會犯下機械靜止看待問題的哲學性錯誤。「堅定信心」也絕不是只看有利一面而忽略不利一面,我們要基於常識理性為提振信心賦能。從香港看,儘管近年經歷波折,但新的增長極也正在醞釀,創科產業、盛事經濟等新興產業已經越來越凸顯,傳統的國際金融中心、國際仲裁中心、國際貿易與物流樞紐等地位並未失色。在今年最新的機構評級體系中,香港人才實力排名第九,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第三。近期公佈的數據也顯示,香港第二季度實質本地生產總值(GDP)較上年同期增長3.3%,這些都是香港經濟社會回升向好的顯著跡象。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引領下,香港正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充分發揮其國際性特色。與之相比,所謂「移民潮」「撤資潮」等問題,更多是停留在輿論的討論與擔憂中,這種憂慮將隨著肉眼所及的發展紅利而逐步消散,消極面是可以克服的。
如果將香港放入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棋局中,也可顯見香港自身獨特的國際性優勢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在2023年,香港是全球第十大商品輸出地。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2024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香港於2023年吸納的外來直接投資達1127億美元,在全球排第四位,僅次於美國(3109億美元)、中國內地(1633億美元)及新加坡(1597億美元)。在對外直接投資流出方面,香港在全球排第五位,金額達1043億美元。首三位為美國(4043億美元)、日本(1840億美元)及中國內地(1479億美元)。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資料,至2024年7月,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占全球人民幣支付交易約83%。通過這些數據比較,香港之於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不論從歷史經驗、近期數據還是國家發展大局看,香港是存在充分的積極利好因素的,這是我們「堅定信心」的底氣所在。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輿論與現實之間的微妙距離,不要被負面情緒牽著鼻子走,也不要被盲目樂觀沖昏了頭,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客觀冷靜看待當前經濟形勢」的題中應有之義。
大道於困頓中悟得,君子以致命遂志。此時此刻,我們更需要有虔誠地追求勝利的信念與決心,相信我們所生長熱愛的土地、相信我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相信常識理性所賦予的信心動能,相信香港!相信中國!相信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