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1980年8月26日,深圳和珠海、汕頭、廈門等城市一起獲批成為首批經濟特區。
從誕生的那一刻起,經濟特區便肩負了「殺出一條血路」、為改革開放破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路的國家使命,在體制改革中發揮「試驗田」作用,在對外開放中發揮重要「窗口」作用。
2024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迎來44周歲「生日」。一路大膽探索、一路改革創新、一路快速發展、一路高歌猛進,44年來深圳創造了1000多項全國第一,地區生產總值從1980年的2.7億元增至2023年的3.46萬億元,增長超1萬倍,迅速從一個落後的邊陲農業縣蝶變為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和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創新發展的一個標桿、先行示範的使命之城。
為中國探路,與世界共舞。當前,深圳正朝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方向奮勇前行,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以新擔當新作為開創新局面、作出新貢獻,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
創新驅動 邁向高質量發展典範之城
今年8月8日,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發布一周年之際,華潤生命健康研究院等3家國際科技創新機構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集中揭牌。3家機構聚焦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領域,涵蓋央企、高校、龍頭企業聯合發起的研究研發機構、技術創新中心和產業轉化平台,為河套打造世界級科技樞紐提供助力。
如今的深圳以科技創新聞名於世、號稱「中國矽谷」,科技人才大軍數量已經超過200萬。但在1980年特區初創時,深圳的科技人員只有1名拖拉機維修員和1名獸醫。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當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在「創新之城」深圳,通過扶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新技術新動能持續迸發。
2022年,《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出台,提出發展以先進製造業為主體的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來產業。今年3月,「20+8」產業集群政策迎來了2.0版本,提出到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超1.6萬億元。同時,打造形成4個萬億級、4個五千億級、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
高清顯示、低空經濟、新材料、人工智能……深圳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目前,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經濟貢獻持續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至2023年已達14489億元,佔GDP比重升至41.9%。今年上半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7602.5億元、同比增長11.7%。
多年來,深圳始終把創新刻進城市發展的基因里。深圳的創新有「6個90%」:90%以上的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資金等都在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和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等都出自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深圳企業研發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達到94.9%。目前,深圳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74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2.47萬家。
以創新驅動為發展戰略,深圳正在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壯大發展新動能。近年來,深圳不斷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深圳醫學科學院建設取得新進展;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建設提速……隨着人才、政策、創新平台和載體等創新因子在深圳加速聚合、碰撞、裂變,一個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正加快形成。
回首深圳經濟特區走過的44年,創新是「深圳奇蹟」動力不竭的發展密碼。面向未來,創新依然是深圳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不斷披荊斬棘的重要法寶。
先行示範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
1985年竣工的國貿大廈,高160米;1996年竣工的地王大廈,高325米;2011年竣工的京基100大廈,高441米;2017年竣工的平安國際金融中心,高599米。不過,在很多專家看來,深圳最值得自豪的不是高樓大廈,而是不斷解放思想的力量——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到「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從「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到「敢為天下先」。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公布。繼興辦經濟特區重大戰略部署之後,深圳又一次被賦予了特殊的使命,再度作為先行者、探路人,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先行示範、貢獻深圳經驗。
五年來,深圳對標《意見》提出的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城市文明典範、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五大戰略定位」,高舉創新之旗,敢為改革之舉,堅持開放之道,收穫了無數矚目的「首個」,成就了眾多耀眼的「第一」。
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範,作為先行者的深圳一直是外界觀察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如今,人們透過這扇窗口,更能感受到中國式現代化的魅力。
作為改革之城,深圳首創1000多項改革舉措,近3年87條「深圳經驗」獲國家發展改革委發文全國推廣。
作為開放之地,深圳出口規模已連續31年居全國第一,外貿「鵬友圈」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市場「含深度」不斷增加。
作為創業之邦,深圳創新載體達38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有2.47萬家、人才總量超679萬人,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20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
作為法治之城,深圳立法頻飲「頭啖湯」,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全市經營主體達429.06萬戶,創業密度居全國城市首位,被創新創業者稱為「夢都」。
作為設計之都,深圳文藝精品疊出,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和文博會「雙子星」相映生輝,不斷涵養城市的人文精神、藝術精神。
作為綠色天堂,深圳從僅有2座公園到2023年底已建成1290個公園、綠道總里程達3406公里,「山海連城綠美深圳」生態建設給市民帶來可感知、可親近、可享受的綠色福利,加快打造樂享生活的宜居城市。
作為美好家園,深圳圍繞醫療、基礎教育、住房等領域持續改革發力。截至2023年,深圳醫院數量增加至159家,社康機構增加至926家;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增加至2940所,在校學生總數增加至274萬人……
從1980年到2024年,44年書寫了深圳從邊陲小鎮到國際都會的大跨越。
肩負新使命,踏上新征程。深圳將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始終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