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隨着深中通道的開通,深圳都市圈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以下簡稱「珠西都市圈」)從拐「灣」相見到直接「握手」。7月17日,兩大都市圈9地市衛生健康部門齊聚深圳,攜手舉辦「深圳都市圈與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衛生健康合作發展推進會」。
會上,深圳、珠海、河源、惠州、汕尾、東莞、中山、江門、陽江9地市衛生健康部門主要負責人共同簽署衛生健康協調發展合作備忘錄(以下簡稱「合作備忘錄」),共同見證「深莞惠中」運動醫學專科聯盟等4項合作協議的簽署,為珠江口東西兩岸衛生健康一體化發展共建共享注入新動力。
做好「五件事」 為5000餘萬人健康服務
兩大都市圈隔江相望、一橋相連,不僅地緣相近、人文相通,居民來往密切;更是全國人口和醫療要素高度聚集、醫療服務體系發展完備的城鎮密集區。
2023年,「兩圈」常住人口5427.6萬人,佔全省總數42.7%,整體城鎮化率已超85%;共有醫療機構2.47萬家,其中深圳都市圈1.83萬家、珠西都市圈0.64萬家,佔全省總數39.3%;總診療人次3.89億人次,其中深圳都市圈2.74億、珠西都市圈1.15億,佔全省總數43%。
根據合作備忘錄,9地市衛生健康部門將常來常往、有商有量,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建立對口聯繫制度,在深化醫改、標準互通和衛生監督執法等3方面建立協作機制,還要率先推動健康服務供給、醫學科技教育信息、公共衛生聯防聯控3方面的一體化。
要讓「兩圈」5000餘萬居民享受更高質量的健康服務供給,9地市決定一起做好「五件事」。
一是把高地建起來。加快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廣東省高水平醫院,打造七大中心:區域急危重症救治中心、疑難複雜病例會診中心、重大專病防治中心、人才培訓中心、科學研究中心、轉化醫學中心、國際交流中心。
二是突破地域限制,建起區域醫療聯合體。支持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廣東省高水平醫院組建區域醫療聯合體,大力發展遠程醫療,形成覆蓋區域主要疾病的專科服務網。會上,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深圳)與東莞市大朗醫院簽訂了跨區域合作、共建緊密型醫聯體協議,邁出實踐第一步。
三是一起推廣《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中國)》。這套得到國際認可的、帶有中國印記的醫院標準,已吸引了「兩圈」多家醫院參評。接下來,9地市將支持和推動更多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參與評審認證,持續提升醫療質量。
四是織起一張醫療急救協作網。今後,9地市將聯手布局區域醫療急救網絡,構建海陸空立體化醫療急救體系;建立聯合急救調度機制,組建區域院前醫療急救網絡,建立急救醫療聯合專家團隊,縮短急危重症黃金搶救時間和提高救治水平。
五是築起「紅色生命線」。建立常態化血液調劑聯動機制,推進各市采供血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制定區域突發狀態血液應急保障預案及跨區域緊急調撥流程,提升全區域采供血應急保障能力。
深圳還將發揮核心引擎輻射功能,用好深圳醫學科學院、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台,帶動9地市共同提升醫學科技創新能力。
此外,在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基礎上,9地市有望實現醫療信息共享,居民醫學檢查檢驗結果得到互認。
公共衛生安全需要「兩圈」共同守護,9地市將一起做好公共衛生監測預警和流行病學調查處置,聯合開展應急演練和技術交流合作,共同培訓人才。
「兩圈九市」合力搭起一座健康「橋」
說到衛生健康區域協調發展,深圳市衛生健康委一直很「走心」,發揮「雙區」驅動、「雙區」疊加、「雙改」示範效應,加快實現新突破。
早在2009年,同處珠江口東岸的深圳、東莞、惠州3市便簽署了醫療衛生緊密合作框架協議,圍繞醫學文書「一單通」、健康證明「一證通」等6方面展開合作,推進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方便三地居民就醫看病。
2016年,深圳、東莞、惠州、河源、汕尾5市首次舉行聯合醫療救援演練,實現了跨市應急響應、指揮決策、聯動救援等協同作戰。
據統計,深圳通過醫療衛生「組團式」緊密型幫扶機制,向河源、汕尾等派出醫師900餘人次、接收進修770餘人次、創建學科63門,援建深河人民醫院、深汕中心醫院、深汕中醫院。發揮高水平醫院輻射引領帶動作用,依托深圳市人民醫院等13家深圳醫院,成立ECMO、神經外科專科協作等30餘個跨區域專科聯盟,覆蓋「兩圈」8市60餘家醫療機構,帶動區域醫療服務發展水平整體提升。
2023年12月省政府印發的《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為粵東「老鐵」關係蓋章,以深圳為主中心,引領帶動都市圈一體化發展。
地處一江兩岸的深圳都市圈與珠西都市圈,如同強壯的雙臂,環抱出珠江口「黃金內灣」。要推動「黃金內灣」建設,就必須兩大都市圈一起發力。
「兩圈九市」衛生健康部門通過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協調發展,實現乘法效應,讓兩大都市圈向着共同目標邁進: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優質生活圈,讓「圈內人」享受更高質量的公共服務。
這一次的合作跨越了珠江口,為「兩圈」5000餘萬居民搭起了一座健康「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