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香港特區的高等教育具有獨特優勢,其高質量的教學、強勁的基礎研究、廣闊的國際聯繫,以及與內地的堅實合作,構成雄厚實力和巨大影響,形成香港引以為傲的「金字招牌」,也是香港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特區政府正致力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本港正全力向國際推廣「留學香港」這個品牌,並持續積極提升大學規模、拓展國際網絡、資源配套及政策支援等方面,助力本港高等教育不斷發展、革新和優化,使香港各方面人才都保持在國際頂尖水平,讓香港高等教育這個「金字招牌」閃爍出更耀眼光芒。
履新本屆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將滿兩年之際,蔡若蓮表示,特區政府在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設立應用科學大學及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她感謝校長、老師的努力和落力配合,樂見很多事情已經打下良好基礎並開始運作得非常暢順。她強調特區政府現時的教育工作方向和目標是正確的,希望社會各界有信心,堅定地向着目標前進。
在眾多工作方向之中,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是一大核心目標。蔡若蓮認為,所謂樞紐是指大學教育對外開放,歡迎非本地學生及教研人員來港作為其升學或研究的基地,因此首要提升本港大學的規模。
將到歐洲推廣大學招收
香港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她看到與世界各地的情況一樣,來自內地的學生最多,例如在2022/23學年,修讀教資會資助學士學位課程及研究院修課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中,約六成七來自內地,其餘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隨着特區政府提高資助大學招收非本地生限額至40%,未來將會加強吸引和招收更多非本地學生。
與此同時,蔡若蓮指香港的專上教育要更加國際化和多元化,所以會在拓展國際網絡方面做得更好,於國際平台上作更多宣傳。她今年已與教資會秘書處聯同8所資助大學代表,先後到澳洲和美國推廣「留學香港」品牌,下一站將會到歐洲。她表示,行程除了會在教育年會上主講介紹香港專上教育外,也會與來自全世界不同國家的政府代表及大學代表舉行會議。
例如美國之行於短短兩日內便與德國、奧地利、土耳其及沙地阿拉伯政府代表進行了聯繫,讓香港院校跟進作出宣傳推廣,藉此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到港升學和傑出教授來港進行教研。
此外,也鼓勵外國大學的一流課程在港開辦,例如由香港科技大學和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合辧的凱洛格—科大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就是好例子,該課程曾12度登上英國《金融時報》全球EMBA排名首位。
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港教育
蔡若蓮還提到,特區政府亦推出一系列資源配套及政策措施,包括預留60公頃用地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教資會撥款約1,000萬元支持大學校長會國際化小組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香港高等教育,增加「一帶一路」獎學金名額至每年150個,放寬非本地生在港從事實習和兼職工作的限制,及延長非本地畢業生逗留期限至兩年等。「這些條件都能增加非本地生來港留學的吸引力,希望從而讓香港的高等教育高度國際化,令香港各類人才都保持在國際頂尖水平。」
應科大展特區提升職專教育地位決心
為助有志在專業技術發展的青年走上康莊大道,達到行行出狀元的目標,現屆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推動成立應用科學大學,大力提升職業專才教育獲得大學學位地位,當中香港都會大學於今年3月獲教育局批准,正式成為本港首間應用科學大學。蔡若蓮表示,成立應科大展示特區政府提升職專教育地位的決心,希望本港的應科大能蓬勃發展,不會「一間起兩間止」,並預期在一年半載內便會有第二間應科大的申請結果。
在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路上,蔡若蓮強調,不可以只走學術路線,「任何人才或專才,香港發展都很需要。」由於世界各地都有應科大,當香港的大學外出與他們交流的時候需要有相關方面的對口,因此成立應科大可讓香港的職專教育有更多的國際交流、銜接及合作,這是第一層意義。第二,成立應科大是希望向社會展示特區政府把職專教育提升到大學學位地位的決心,「不只是一些應用學位課程,而是有整間的大學。」第三,以應科大的身份可以更加有條件去進行產教融合,即是將生產與教學結合,或是企業與研究之間的合作,「在加強與業界溝通聯繫方面,用大學身份去洽談一些大項目,能夠達到的效果會比較好。」
為了創造更好的條件,蔡若蓮指,特區政府亦預留1億港元啟動資金協助自資院校成立應用科學大學聯盟,實行聯動推廣及探討如何做好應科大。她樂見聖方濟各大學是第二間申請成為應科大的院校,並透露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正對其進行機構評審,視乎院校的準備程度,預期一年半載內便有最終結果。
倡學校設主任統籌 全面規劃國民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現屆香港特區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蔡若蓮表示,教育局持續以「多重進路、互相配合」和「全校參與」的方式推行國民教育,因此在制度建設上建議學校設立國民教育統籌主任去統籌課內課外的國民教育工作,使在學校層面有更整體、系統和全面的規劃,並為教師進行相關培訓。
在課程建設方面,在小學推出人文科以更有系統地增加學生對國家地理、歷史和文化的認識;中國歷史已列為初中必修科,亦將推行高中中史科優化方案,2025/26學年起文憑試考生可選擇只應考必修部分,「希望鼓勵更多學生選修中國歷史」;推行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加強學生對國家、制度、改革開放以至「一國兩制」等各方面的認識,亦不斷增加相關的教學資源和配套。
學習活動上,蔡若蓮分享在恢復全面通關後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已經有超過10萬名學生到內地完成高中公民科的考察;65所官立學校已帶頭組織了第一期的「心繫家國」聯校國民教育活動,本學年亦聯同東華三院、保良局和多個學校議會推展第二期,「眾多學校聯手舉辦大型國民教育活動,更有規模、更有聲勢和更有氣氛。」
各區循序朝百分百小班教學進發
行政長官在2022年的施政報告提出,會繼續有序在公營小學落實小班教學,目標在2025/26學年超過九成公營小學實施。蔡若蓮表示,局方已安排了32所小學在2024/25學年開始推行小班教學,屆時將可提前一年完成超過九成的目標。惟她同時強調,特區政府會朝着百分百的目標進發,今年2月已發信通知另外9所學校於2025/26學年起實施,預計屆時將達94%公營小學實施小班教學。考慮到有些地區對學額需求較大,會逐區循序漸進推行,但強調傳統名校不會有豁免,「一推就全區都是(小班教學)。」
沒主動「殺校」 以軟着陸為目標
另外,面對本港學齡人口出現「結構性下降」情況,蔡若蓮重申,特區政府並沒有主動「殺校」,而是以軟着陸為目標,通過與辦學團體緊密溝通和支援他們及早規劃,採取包括停辦新校、重置、合併或轉為私立等措施方案,以達至順利過渡。
現時本港中學的師生比例是1比11.1,僅比幼稚園多0.1個學生,小學則是1比11.9,蔡若蓮形容是「非常鬆動」。
她強調,特區政府一直投放大量公帑資源去穩定教育生態,但同時需要取得平衡,不可以「為了學校的存在而開班」,無止境地縮小每班的學生人數。她解釋,從課堂互動、小組討論、專題研習、體育運動以至高中選修科等,都需要有一定規模的學生人數,來讓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群育發展,「若只有幾個人都要開一級,對同學是非常不負責任的。」
強調政府有責監察維護港高等教育聲譽
就近期香港大學內部運作的爭議,特區政府已成立調研小組進行調查研究,以釐清事實及了解各方問題;協調內部溝通,協助各方配合,加強彼此合作;以及按調研情況提出意見,並就改善措施和良好做法提出建議,確保大學按《大學問責協議》的要求運作並妥善運用公帑。蔡若蓮強調,相關安排是出於社會對事件的關注和關心,希望特區政府幫忙從中協調,加上港大與教資會簽署了《大學問責協議》,特區政府有責任履行監察角色,及維護香港高等教育的聲譽。
她透露,小組已與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王沛詩及校長張翔會面,雙方均對調研小組表示歡迎,承諾會積極配合小組的工作,並同意以港大的利益為首要考慮,惟對校委會就副校長職位的臨時任命決定,雙方的立場和觀點,在協調下仍有分歧;小組亦已逐步約見其他相關人士,以了解問題及釐清事實。
先處理短期安排 再處理長期任命
蔡若蓮續指,為確保大學可正常運作,調研小組會繼續積極協調並促請雙方提出務實方案,以尋找共識,尤其針對長期空缺的副校長職位,在現階段先放下對做法爭議,先處理臨時短期安排,再處理長期的任命問題,確保大學運作不受影響;同時,小組的調研會積極進行以釐清事實細節,包括檢視相關資料及文件、要求解釋、會見有關人士,並作出建議,確保大學正常運作;小組亦會按《大學問責協議》所要求的管治和問責要求跟進事件。
她指出,特區政府每年對8所資助大學的撥款逾200億元,正如行政長官所言「港大是屬於所有香港人的」,因此「大學有責任向社會交代清楚做了些什麼,以及正在做什麼。」她強調,不同人士對於大學的事情可以有不同意見和討論,「但是不可以損害學生的福祉和大學的發展」,所以當出現潛在危機的時候,有需要作出深入調研和了解,「最重要先把事實弄清楚。」
蔡若蓮直言,沒有人希望港大的爭議持續,「維護港大以至整體香港高等教育的聲譽非常重要」,社會各界都希望校內各方可早日溝通協商,達至團結。她認為現時本港大學所面對的競爭是全球性的,所以「香港一定要團結」,不單是一間院校內不同崗位的人要團結,八大資助院校要團結,資助與自資院校也要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