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面對旅客消費模式轉變、傳統景點老化等問題,當局夥同業界正尋找新出路。政府建議發展「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涵蓋長沙、水口、石壁和貝澳,打造旅遊度假好去處,加強訪客保育意識,促進地區經濟。
土木工程拓展署可持續大嶼辦事處於2020年按《可持續大嶼藍圖》「南保育」的總體規劃原則,制定了《大嶼山保育及康樂總綱圖》,其中提出可進一步提升南大嶼海岸一帶的生態康樂潛力。為落實建議,辦事處在2021年開展了兩項研究,以探討善用南大嶼一帶的天然和歷史文化資源作生態旅遊或可持續康樂用途。行政長官在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發展大嶼山南部作生態旅遊或康樂用途,包括在長沙、水口、石壁和貝澳提供生態康樂設施,以構建「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
當局文件建議將長沙打造成康樂樞紐,下長沙可建立具地標性的訪客中心,提供餐飲、零售、觀景設施,亦提供室內及戶外場地舉辦全年不同活動,例如市集;並在上長沙沙灘增設多元化親水設施,包括水上活動及康樂中心、休閒及歷奇水上活動區、休閒碼頭、沙灘營地等;上長沙山林就可增設繩索歷奇等設施、登山吊椅及優質度假住宿等。
至於石壁,當局計劃善用水塘和海景,增添休閒寧靜、文化歷史及拍攝愛好者的設施,以「露天博物館」為概念,在水塘旁提供文物徑。水口方面,就建議善用豐富的天然資源,增設推動保育工作的教育中心,介紹具保育價值的沙坪和馬蹄蟹等,以及傳統鄉村文化。至於貝澳,就計劃在貝澳灣西面提供行人步道,讓訪客觀看樹林生態,欣賞貝澳灣和芝麻灣美景,並在山坡發展以自然生態為主題的優質營地,以體驗式教育學習自然生態。
當局前年進行的基線調查發現,假日平均每日有約2700人到訪長沙、水口、石壁和貝澳,估計各設施落成後,假日旅客數目每天增加約4000至6000人;當局計劃加強陸上和水上交通連接,並探討控制訪客數量的措施,例如透過網上預約或提供實時交通和人流等,讓訪客有更好的旅遊體驗,確保生態環境不受破壞。當局又指,經過初步接觸,有私人機構或投資者已表示有興趣參與部分項目,認為可引入市場創意和資源,而且可減少政府開支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