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港老友記返瓊養老
來源:大公文匯網    2024-05-07 09:34

【識港網訊】隨着人口日益老化,香港特區政府先後於2013年及2018年推出「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後,讓選擇到兩省養老的香港長者仍可繼續領取特區政府提供的現金援助,既令他們可享更舒適的居住空間兼無金錢之憂,同時亦減低香港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壓力。香港海南社團總會及立法會議員黃國昨日聯合建議將計劃推行至海南省,讓長者多一個選擇。至於選擇留港的長者,有安老業界建議,特區政府應透過社署或民政事務處牽頭統籌地區資源,提供更到位的支援;同時亦應鼓勵長者當義工,以達至老有所為。

港人北上養老需求日益增加,香港海南社團總會及黃國議員辦事處昨日聯合公布「海南籍港人返鄉養老問卷調查」結果。香港海南社團總會會長李文俊表示,現時約有40萬名海南籍居港人士,佔本港總人口5.7%,其中65歲以上的海南籍長者約有8.5萬人。該會於今年2月17日至22日間,透過實體和網上問卷形式,成功訪問了2,826名海南籍在港人士,當中990人正領取高齡津貼(生果金)或長者生活津貼,佔65歲以上受訪者的97.5%。

 

最多受訪者選擇文昌

 

調查發現,逾90%受訪者認為海南適合養老,主因包括空氣質素好、生活休閒、居住面積大及物價指數低。80%受訪者認為在海南養老的每月生活開支只需6,000元或以下人民幣。目前,在「廣東計劃」和「福建計劃」下,合資格的港人每月能領取4,195元津貼,故長者生活津貼金額可以基本應付。調查顯示如將來可在海南領取生果金或長者生活津貼,逾八成受訪者有意到海南養老,最多受訪者(29.2%)選擇在海南文昌市養老。

「海南如今是自由貿易港、也是中國的熱帶瓜果主要供應地,相信長者能以較低的價格享受到好的產品。」香港海南社團總會常務副會長王錄興指,海南有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醫療設施先進,為長者養老提供良好醫療條件。

 

香港長者在內地的馬會肇慶護老院做伸展運動。(資料圖片)

 

議員籲「錢跟人走」

 

身為工聯會理事長的黃國表示,香港正面臨社會民生難題,香港人口老化,居住環境擠迫,生活指數高,醫療資源緊張等,更多長者願意返內地過退休生活,安享晚年,特區政府需要積極推動「福利可攜(福利過河)」、「錢跟人走」的政策措施,便利港人在內地讀書、工作、養老,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他提到,海南籍在港人士往返香港與海南省的交通成本較廣東省和福建省高,若能推行「海南計劃」,相信對他們有很大吸引力,且受惠人數不少,更具成本效益。他表示將聯同香港海南社團總會一同約見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希望在總結「廣東計劃」和「福建計劃」的基礎上,盡快推出「海南計劃」,便利更多港人選擇適合自己養老地方,讓他們過上更加好的晚年生活。

至於選擇留港的長者,特區政府又如何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們?安老服務業資深從業員、Evercare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項目經理盧卓康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分析,「以老護老」、「雙老家庭」甚至「孤獨長者」都是留港長者的常見現象,社會上亦有不同機構向他們提供上門護理、外展等服務,但種類繁多、缺乏統籌。「每間機構、服務單位提供的項目都不一樣,例如在某個基金撥款下,長者可能參加一個為期3年的上門護理項目,成為受惠者。然而項目結束之後,又出現真空期。如政府有一個部門牽頭,更好地統籌地區資源會更理想。」

 

支援「留港長者」 機構設跨專業治理

 

近年不少港人移居外地,令部分長者在港頓失倚靠兼缺乏傾訴對象。循道衛理中心昨日公布的一項調查發現,48%受訪長者有子女於過去3年移居外地,多達75%受訪者現由伴侶或其他年長的親友照顧,出現「以老護老」現象。受訪長者亦預視數年後身體情況改變,普遍需要「情緒支援」、「服務轉介」及「實質陪伴」三方面服務。為支援該批有子女移居外地的「留港長者」,有機構計劃於港島東區及灣仔區推出為期一年的「醫家顧計劃」,以個案管理模式監察他們的身體狀況,同時提供一站式服務和治理,以達至「早發現、早介入、早支援」,料約300人受惠。

 

女移居外國 老婦患病感沮喪

 

循道衛理中心於去年6月至12月間,透過網上問卷成功訪問了205名65歲或以上長者,48%受訪者至少有一名子女於過去3年移居外地。他們當中,21.8%受訪者不滿意子女離港後自己的生活,更有不少出現心理或情緒困擾,甚至有生理健康問題。受訪長者亦預視數年後身體情況改變,普遍需要「情緒支援」、「服務轉介」及「實質陪伴」三方面服務。

現年70歲的鍾婆婆與丈夫育有3名女兒,近年女兒俱先後於婚後移居外國,只餘夫婦二人留港相依為命。她昨日在記者會上透過錄音表示,二人隨年紀增長身體機能日漸變差,尤其自己的膝蓋在多年前被診斷退化。

她憶述指出,疫情期間接受手術,但康復階段雙腿出現腫脹,卻不幸感染新冠病毒後,無法去醫院接受物理治療,令病情更加惡化,「當時女兒都不在身邊,內心其實很恐懼和寂寞,也很沮喪,只能通過女兒所認識的醫生朋友來探望我,並為我進行簡單的物理治療。」其後,她和丈夫在社福機構協助下認識了一班處境相同的長者,互相傾訴及參加社區活動,「不要認定我們是『弱老』,我們現在行得走得,好希望可以繼續自己照顧自己,不用加重子女的心理和經濟負擔。」

循道衛理中心長者及健康服務經理徐康泓表示,不少長者在子女移民後感到孤單,甚至出現社區疏離感,即使會與子女通話也很少回答實際狀況,未必能及時發現長者出現問題的地方。他建議打算移民的子女須預留至少半年的通知期,令年老父母有時間慢慢接受,同時應妥善為父母留港生活預留足夠資源,包括將來的醫療開支等。

 

設3收費模式 有困難研免費

 

為了支援「留港長者」的身心需求,循道衛理中心籌備推行「醫家顧計劃」,預計於今年第三季推出。計劃以個案管理模式,即由一名社工管理個案並作「代言人」,監察「留港長者」的身體狀況,提供跨專業共同治理。循道衛理中心長者及健康服務高級經理周安妮表示,計劃現時有3個收費模式,會考慮向有困難的家庭提供免費服務。她指出,計劃的一大亮點是專業社工會以視像模式與國外子女討論長者狀況,可大大減低「留港長者」誤以為被子女遺下的失落感。

 

議員冀安老選擇擴至全國

 

對於有團體建議推出「海南計劃」,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委員李世榮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亦認同應尊重市民的養老選擇,擴大計劃至其他省份。「既然是香港市民,他們的長者津貼等都已經包含在每年的財政預算中,繼續發放給他們並不會造成額外負擔,分別是他們不在港消費,可能減少了部分本地商戶的裨益。」惟他指出,市民的消費決定有很強的自主性,即使設置在港逗留時日等受惠資格條件,市民仍有機會主要在外地消費。他續說,香港市民的籍貫組成近年愈發多樣,來自全國各省都有,與其按照「由大到細」逐個開放計劃,不如一次過開放,讓市民的安老選擇更為自由,但強調移居外國則不適用,「這是底線。」

行政會議成員、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林正財亦表示,特區政府近年鼓勵長者北上養老,特別是幫助長者掃清醫療方面的障礙,今年2月政府宣布推出「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由第三季起,合資格長者可在新增7間位於大灣區的醫療機構使用醫療券,希望下一階段試點可擴展至社區照顧券層面。

他說:「有很多遷居到內地的長者,身體相對健康,不需入住安老院,但有社區照顧需求。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社區照顧服務發展得很好,政府可以與相關團體、服務機構做些研究,讓遷居長者合理使用當地的有關服務。」

 

籲擴長者醫療券適用地域

 

立法會議員劉國勳則關注現時北區約有31萬人口,長者佔比接近兩成,惟區內只有兩間資助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及三間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認可服務單位,僅合共提供160個長者日間中心服務名額,明顯未能滿足需求。

他指出,其實不少區內長者均有意北上養老,主因是內地院舍能夠提供大型空間,讓他們能更好地建立生活與社交圈子,且生活成本較低。他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可進一步擴展長者醫療券的內地適用範圍。

责任编辑:zhaope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