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台灣通史》簡體版發布
來源:大公文匯網    2024-03-19 16:04

【識港網訊】「台灣之人,中國之人也,而又閩、粵之族也。」2021年,台灣著名愛國詩人和史學家連橫所著的文言紀傳體通史《台灣通史》問世100周年。這年3月,由福建省閩台歷史文化研究院組織閩台兩地多所高校的20餘位專家學者啟動對這部著作的白話文譯註工作。歷時三年,《台灣通史》(譯註本)簡體版上月在北京發布。簡體版總統稿人、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原副院長鄧孔昭教授等兩岸譯註團隊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對於兩岸團隊來說,「適合年輕人閱讀」是譯註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鄧孔昭相信,這本書會讓年輕人了解到真正的台灣歷史到底是怎麼回事,並啟發年輕人產生思考,在思考中尋找答案。

兩岸學者齊心投入 歷時三年白話文版問世

 

13歲那年,連橫收到父親二両銀子,買了一部《續修台灣府志》。連橫看後「頗病其疏」,「發誓述作,冀補舊志之缺」。1908年,30歲的連橫進入台灣新聞社漢文部工作,開始着手撰寫《台灣通史》。

 

完整記敘從隋代至日統治期間歷史

 

「連橫在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期間,為保存民族傳統、宣揚民族精神而修史,非常了不起。」鄧孔昭介紹,連橫用大量的無可辯駁的史實證明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事實上起到駁斥「台獨」的作用。1914年北京清史館成立,彼時寓居北京的連橫被聘為名譽協修,接觸了大量的檔案史料,尤其是台灣建省檔案得以盡覽和抄錄,成為他撰寫《台灣通史》的權威史料。

《台灣通史》首次完整記敘了台灣從隋代至1895年被日本竊據期間1,290年的歷史,以確鑿史實證明了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歷史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

 

體現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我們在譯註過程中深深體會到,《台灣通史》是體現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個很好的例子。」鄧孔昭介紹,連橫著作中《風俗志》義正辭嚴地寫道:「台灣之人,中國之人也,而又閩、粵之族也」。他在「自序」中堅定地表示:「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義勇奉公,此則不佞之幟也」。鄧孔昭說,讓中華文化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生生不息,永續發展,是連橫先生矢志不渝的初衷。而早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著名史學家、考古學家徐炳昶向商務印書館推薦出版《台灣通史》,在給商務印書館版的《台灣通史》寫序言時,就提到中華文化自信精神。

 

台灣在清代行政等級提升

 

「洪維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台籍教師龐壯城還能朗朗背誦出《台灣通史序》,1987年出生的他是參與《台灣通史》譯註工作最年輕的老師。龐壯城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高中時期,《台灣通史序》是每個學生都要背誦的,但是由於原著文言文對當時的年級閱讀有較大難度。全書通讀這是第一次,此前也尚未通讀過《台灣通史》。這次譯註工作也是他進一步深入了解台灣歷史的寶貴機會。

 

198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台灣通史》。(香港文匯報福建傳真)

 

「清代治理與開發台灣的歷史,兩岸青少年可能和我一樣,自然而然會聯想到劉銘傳與台灣鐵路近代化、台灣的拓荒者沈葆楨等史實。但是通過這次譯註,我才第一次詳細了解到施琅平台後,清廷所給予台灣人民降低賦稅的優惠政策,當時戶役和田賦已有細化。」龐壯城說,通讀三卷內容,均涉及到台灣在清代行政等級上的提升,可見當時國家十分重視台灣的發展。

 

連橫《台灣通史》(譯註本)簡體版新書。(香港文匯報福建傳真)

「現在的白話文版本,年輕人再讀就沒什麼難度了。」鄧孔昭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由於連橫當年只能利用業餘時間修史以及當時條件的限制,書中有不少史實方面的錯誤。此次譯註本選用1983年商務印書館的版本進行譯註,吸收了許多前人研究的成果,糾正了《台灣通史》中原有的史實錯誤大概600多處,現在的譯註本在一些史實描述方面比原著更為準確。

由於這三卷內容涉及的台灣古地名眾多,龐壯城利用寒暑假返台,到台灣大學、台灣政治大學圖書館查閱台灣地方志、台灣行政古地圖等文獻資料,力求譯註精準。比如高雄的舊名為「打狗」(一作「打鼓」),係當地部族「竹林」之意,而宜蘭舊稱「葛瑪蘭」、「甲仔」等,正是「噶瑪蘭」(Kbalan)一語台灣閩南語的音譯。除了反覆核定確保史實、地名準確外,白話文句子的通順和「信、達、雅」也很重要。龐壯城受訪時坦言,化解原著中晦澀難懂的語言也頗費功夫。

 

台當局「去中國化」用心險惡

 

2017年民進黨當局出於「去中國化」的險惡用心,把《台灣通史序》剔除出中學課綱。龐壯城深有感觸地說,如若中國歷史從台灣學子的記憶中逐漸消失,他們也就不再有歷史格局與民族情感。他希望兩岸青少年特別是台灣青年,通過閱讀《台灣通史》譯註本,更全面地了解台灣與大陸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俗等方面一脈相傳的歷史淵源,知道自己的根在何處。

他還建議,兩岸可以製作《台灣通史》譯註本的節目,吸引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發生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真實的歷史,追尋共同的根和記憶。

鄧孔昭也認為,通過閱讀這本《台灣通史》譯註本,讀者不妨去做這樣一個思考:連橫彼時生活在日本殖民統治底下,都始終不忘自己是中國人,不忘為中國人寫史,宣揚愛國主義精神;而從李登輝上台後,以及民進黨當局掌權後極力篡改歷史、篡改教科書的「去中國化」的種種行徑,到底孰是孰非?相信這本書會讓年輕人了解到真正的台灣歷史到底是怎麼回事,並啟發年輕人產生思考,在思考中尋找答案。

 

繁體版譯註本將在島內發行 通俗讀物易引台青閱讀興趣

 

參與《台灣通史》(譯註本)繁體版新書校註的台北故宮博物院前研究員林天人介紹說,該書的繁體版也即將在台灣發行,所不同處是把書中的個別大陸用語轉換為台灣習慣用語,更方便台灣讀者閱讀。他說,《台灣通史》是一本很有民族大義的書,譯註本很適合作為台灣學生的課外讀物或愛好歷史民眾的讀物,既可放在書桌上隨手翻閱,也可用來查考台灣歷史。

 

《台灣通史》體現兩岸一脈相傳

 

「聽到福建省閩台歷史文化研究院有白話文版《台灣通史》譯註的計劃時,當下就非常認同並支持。」林天人介紹,連橫著作《台灣通史》,體現了兩岸一脈相傳的歷史淵源。把連橫的這本文言紀傳體通史翻譯成簡明易懂的白話文,讓今天的青少年能夠用通俗的方式,接觸到真正的中國的歷史和台灣的歷史,這是兩岸傳承中華歷史文化的接力與交融,是一件很有意義也很不容易的工作。

林天人表示,正如連橫所言:「知古可以鑒今,知天可以察地。」轉譯成白話文的《台灣通史》主要讀者不限年齡層,特別希望藉此提高青少年的閱讀興趣,這本書應成為他們了解台灣先民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奮鬥歷史的通俗讀物。

據悉,《台灣通史》(譯註本)繁體字版將由台灣南天書局出版發行。台灣南天書局負責人魏志賓表示,希望兩岸年輕人能從理解歷史的過程中產生思考,從兩岸年輕人的交流理解間找到共識,當他們從思考中得到答案,會比直接得到一個答案更有效。

「沒有歷史,台灣孩子未來在哪裏?」

「如果沒有文化、沒有歷史、沒有根,台灣孩子的未來在哪裏?中華歷史綿延數千年,台灣歷史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從面對歷史、還原歷史的角度一起來努力,樹立正確史觀,加強兩岸民間交流,有助於增進年輕世代的相互了解。」 從事歷史教育工作逾35年的台北退休歷史老師曹若梅對民進黨當局操縱「文化台獨」深感憂心,2020年,民進黨當局大幅刪減初二歷史教科書中國歷史,曹若梅因此編寫了《漫畫中國歷史關鍵時刻》深入淺出地介紹中華文明,希望台灣年輕世代切莫忘本。

「得年輕者得天下。希望未來《台灣通史》譯註本繁體字版能在島內進一步擴大宣傳,多路並舉地拓展形式上的創新,讓越來越多的台灣年輕人可以通過這些書了解台灣真正的歷史,相信會傳遞給他們正確的價值觀。」曹若梅說,當前島內學生所使用的歷史教科書已將「中國史」併入所謂東亞史,全面「去中化」;而在學術研究報告、專業書籍當中涉及兩岸同根同源內容的,均有可能遭到民進黨當局的打壓和「消音」。曹若梅認為,如此一味地「去中國化」,不僅不符史實,更會讓台灣本土文化喪失其根源和支柱。

责任编辑:zhaope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