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母親的放下自我與放大自我
來源:橙新闻    2024-03-14 09:28

【識港網訊】當一個稱職的媽媽,一回神總是發現失去太多自我,

就拿寫文章來說吧,不難發現,關於養育孩子的文章,比關注母親狀態的文章多得多,那自然是因為母親喜歡看,比較少關心自己的狀態。

 

鄭梓靈專欄-母親的放下自我與放大自我

 

但母親自己的幸福感,絕對與孩子的幸福感息息相關,不應該被忽視。

近日最大的感覺就是在幼兒園裏,每個人都只是誰誰的媽媽,沒有人會問你自己叫什麼名字,也不會在意你的專長、過去、背景。因此當知道的時候,往往嚇一大跳,媽媽們原來個個臥虎藏龍。

放下自我當然並不全是負面,有趣的是,我發現放下自我也是為母的快樂之一,這個領悟跟我在抑鬱症的康復所醒悟到的吻合。

放下本來執著的很多東西,將焦點從自身的煩惱轉移到為愛付出,有時也會帶來自所未有的滿足感、成就感。

得到滿足感,稱職的母親們覺得責任更大,更不敢鬆懈,於是不停反思自己如何做好身教,反思自己可以在現今的客觀環境中為孩子做什麼,不敢貪圖自己的安逸。

但是也許因為放下了太多自我吧,母親的情緒多少會出現反撲,放下自我價值的反駁,就是放大了自己每個決定的重要性,甚至做成不必要的壓力。

我察覺到母親們,包括我自己,經常會出現一個想法:我的選擇有沒有害了孩子?是不是因為我教法出錯,所以孩子坐不定?是不是因為我迫得太緊或者因為我不迫他,孩子才會長成這樣子?

於是母親們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為他們排上密密麻麻的時間表,弄得自己和孩子都身心俱疲,但母親們永遠覺得不夠。

記得有一次我望著女兒自己一個人玩,我慨歎了一句:「真可憐。」

但丈夫卻說:「她自得其樂。」

仔細想想也是,一個人能自得其樂反映她內心堅強,明明應該是值得開心的事,做母親的往往從擔憂的角度出發。

幸好因為我從事的是創意產業,非常注重空閒時間與創意的關係,因此經常提醒自己,不需要太緊張、太在意。

有時也會覺得,當自己冒出「會不會害了她」的想法,是把自己看得太大了。

很多事苦苦追求但到頭來事與願違,原生家庭的影響固然重要,但孩子先天的個性、命運、遇到的人和事,不由母親來決定事情多的是。

早陣子讀了一本叫《上流教養》的書,由一位出入上流家庭的家教老師觀察寫成的紀錄,對教育和孩子的成長甚有省察。

作者Blythe Grossberg說:「要孩子時時表現優越所造成的壓力對孩子會帶來很大的傷害。如果失敗不是選項,如果學習曲線只容許快速成長,就不可能達至「成長心態」。」

她是主力教寫作的,她說:「優質寫作需要無聊與挫折。」

珍奧斯汀雖然可能曾經無聊到掉眼淚,可能因為挫折覺得心煩,但卻能成為流傳後世的作家。可見寫作或者創意,並不著重於可以量化的結果,也不可能在過度繁忙的生活中衍生出來。

她還提出一個例子:「心理學家相信,孩子不應在年紀輕輕就體驗所有的「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因為等到年紀稍長,就不會有東西可以期待。菁英紐約客的孩子擁有太多特權經驗,他們能夠透過努力達成的所剩無幾。過多的特權體驗也會讓孩子更容易陷入憂鬱,因為他們會覺得沒什麼事可做。」

因此,生活中留白的時刻,讓我們對生活抱有期待。我重視健康的成長心態多於一切,孩子只要有面對生活的勇氣與熱情,就沒什麼事難倒她。

我從小喜歡任思想放飛,喜歡寫作,最不喜歡就是被導師指指點點,對我來說那是最扼殺創意的時候,我曾經把敘事文寫作抒情文,或者把實用文寫成短篇小說,可幸的是當時的老師並沒有給予低分(當然也不是高分),我想那是出於對創意的鼓勵,因為那也是教育很重要的一環。

所以,用鼓勵創意的角度,沒什麼為之做錯、做漏,無論對自己或孩子亦然。我始終相信更重要的是,無論孩子長成什麼樣子,孩子需要感覺自己被母親無條件接納,才能在日後接納自己,活出自愛自重的人生。

 

责任编辑:zhaope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