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夕陽下的深圳灣畔,波光粼粼,海鳥翺翔,遊人如織,讓人心曠神怡。國慶假期,深圳灣、茅洲河、大沙河、福田河等濱水空間遊人絡繹不絕,成為人們休閑好去處。
深圳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加快補齊水環境“短板”,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把水環境治理工作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位置,用4年補齊了40年的汙水處理設施欠賬。2019年底,深圳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河流考核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Ⅴ類及以上,探索走出了一條超大城市超常規治水新路。
把水環境治理作為最大的惠民環境工程
作為全國面積最小、產業最密集、人口密度最高的超大型城市,深圳在高速發展過程中,河流水環境汙染程度一度日益加深。據權威統計,2016年初,深圳310條河流中有159個黑臭水體,數量居全國36個重點城市之首,“臭水溝”“墨汁河”縱橫交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黨的十九大更是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寫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為美麗中國建設指明了道路。
2015年底、2016年初,深圳市委市政府決定把水環境治理工作作為未來幾年最大的惠民環境工程,為努力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提供支撐。
深圳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和市長掛帥的汙染防治指揮部和全面推進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市委書記和市長帶頭領最重的任務、啃最硬的骨頭,分別擔任市總河長、副總河長和治理難度最大的茅洲河、深圳河市級河長。全市共落實1057名市、區、街道、社區四級河長和647名湖長,層層壓實責任,為水汙染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補齊管網缺口實現正本清源
水環境汙染病癥在水面、病根在管網。由於歷史原因,深圳原特區內、外二元化政策造成發展不均衡,水環境基礎設施欠賬多。據排查統計,2015年全市汙水管網缺口達5938公裏,雨汙不分的小區、城中村有1.2萬個以上,汙水處理設施東西部分布不均衡,出現“吃不下”和“吃不飽”並存的局面。
為了實現從源頭治汙,深圳創新推行全流域治理、大兵團作戰的新模式,達到系統治理的效果;同時狠抓環節治理大貫通,針對水環境基礎設施巨大歷史欠賬,以水質凈化廠為中心,打通“斷頭管”、補齊“缺失管”、修復“破損管”、疏通“堵塞管”,努力實現汙水管網全覆蓋。
“十三五”期間,深圳建成汙水管網6410公裏,約“十二五”的4.5倍,用4年時間補齊40年的歷史缺口;完成小區、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14074個,超過“十二五”總數10倍;新擴建8座水質凈化廠,提標改造30座水質凈化廠,建成43座分散式汙水處理設施;全市新增汙水處理能力278.33萬噸/日,基本實現汙水全收集、收集全處理、處理全達標;同時,開展暗涵整治和暗涵復明工程,使皇崗河、鳳塘河等一批20多年惡臭難聞的暗涵從排汙通道變為清水通道。
高質量建設生態美麗河湖
在深圳,像茅洲河、深圳灣、大沙河這樣的親水之地越來越多,一大批河流水域與城市有機融合,成為市民喜遊樂到的“網紅打卡地”。
在“雙區驅動”的新形勢下,深圳進一步提出要高質量建設生態美麗河湖,推動河長制湖長制從“有名”向“有實”轉變,持續改善河湖面貌,按照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要求,全面對標國內外生態美麗河湖最新理念、最高標準、最優水平,努力讓城市因河而美,文明伴湖而生。
我市將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為衡量標準,持續維護改善河湖生態健康,提升人居環境品質,圍繞“安瀾靜美、綠水清美、魚草豐美、岸帶秀美、人文弘美、治水慧美”六大內涵,聚焦河湖“安全、生態、美麗、人文、智慧、為民”六大目標,統籌“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水管理”六大要素,實現“安瀾流暢、水旱無憂,魚翔鳥棲、水豐草美,水清景美、城水交融,文脈傳承、多元創新,科技引領、高效管護,共建共享、人水和諧”的“幸福和美”願景,助推雙區建設,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