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深圳40年】拔得智慧城市水平頭籌
來源:深圳特區報    2020-08-25 13:32
國內國際多家權威機構的綜合評估顯示,深圳智慧城市發展水平位居中國第一。辦事越來越方便,生活越來越輕松。這得益於深圳全力打造國際一流智慧城市,整個城市變得越來越“智慧”、越來越“聰明”。

【識港網訊】作為市民,深圳人出門不帶錢包也不用擔心,乘車、吃飯、購物都可以掃碼支付。作為企業或個人,要到政府部門辦事,因為深圳推出的“不見面審批”服務以及“秒批”模式,可以“少跑腿”,節省很多成本和時間……

辦事越來越方便,生活越來越輕松。這得益於深圳全力打造國際一流智慧城市,加強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全面推進智慧應用示範,整個城市變得越來越“智慧”、越來越“聰明”。

國內國際多家權威機構的綜合評估顯示,深圳智慧城市發展水平位居中國第一。

智慧城市建設深圳持續領跑

深圳作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智慧城市建設一直走在時代前沿。深圳從數字城市到智能城市,再到如今的智慧城市,這得益於良好的政策支持和雄厚的產業基礎。

目前,深圳已成為全國首批智慧城市試點城市之一,在互聯網普及、數字經濟等領域處於領跑位置,連續多年被評為最互聯網、最數字、最智慧的城市。

根據德勤的最新《超級智慧城市報告》,深圳位居中國超級智能城市第一梯隊首位。

據國家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中國信息社會發展報告》顯示,深圳信息社會指數達到0.88,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中連續多年位居第一,國內率先進入信息社會發展中級階段。

在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所《第九屆(2019)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報告》中,深圳智慧城市發展水平位居中國第一,同時獲評“城市數字政府建設指數”第一名。

即便從國際角度評估,深圳依然表現不俗。

麥肯錫2018年為全球約50個城市在智慧城市領域發展打分,深圳憑借先進的技術基礎、令人印象深刻的智慧城市應用以及深圳居民對智慧城市應用的高辨識度、體驗度和滿意度等獲得高分。

“智慧大腦”能看能用能思考能聯動

深圳領跑全國智慧城市,離不開科技創新,特別是科技巨頭華為提供的強大技術支持。

前不久,深圳市政府攜手華為打造的管理服務指揮中心(IOC),即“數字政府”的“大腦”場景化應用,登上了《新聞聯播》,一時間成為風頭無兩的“網紅”。

據悉,深圳城市“智慧大腦”,是一個能看、能用、能思考、能聯動的智慧城市運行和指揮中樞,匯聚了各類信息系統和數據,已打通42個系統,100多類數據,28萬多路監控視頻,並形成了市-區-街道三級聯動指揮體系。

通過這個指揮中心,市領導既可以宏觀掌握城市運行的全局,又可以實時關註這個城市在經濟、生態、交通、公共安全、城市治理等方方面面的具體事件。通過相關信息的“一圖全面呈現”“一網運行聯動”,實現用數據驅動城市管理服務精細化、科學化、智能化。

目前,作為“科技之城”的深圳,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打造城市“最強大腦”,打通了司法、公安、交通、安監、消防、環保等條狀業務系統,突破了部門間的信息壁壘,實現了數據共聯共享。

據悉,深圳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已連接10個區(新區)和68個部門,匯聚了人口、法人、電子證照、公共信用等數據資源超過211億條,形成了2000多萬人口、300多萬法人、1928萬張電子證照等政務服務大數據庫,日數據交換量超過2000萬條,高峰時近8000萬條。

每當夜幕降臨,深圳市民廣場的燈光秀吸引不少人圍觀。令人好奇的是,這裏鮮有交警的身影,卻秩序井然。

答案就在“城區大腦”中。在福田區智慧城市指揮中心看到,一塊塊電子屏幕實時記錄著全區運行狀態。“指揮中心就是福田的‘城區大腦’,哪裏有公共突發事件,哪裏有重大安全隱患,它就會在第一時間發出警報。”福田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說。

深圳以華為等科技龍頭企業為引領,各區智慧化建設如火如荼,龍崗、羅湖、光明、寶安等各區紛紛擁有自己的“城區大腦”,通過雲計算、AI、5G、IoT等新ICT技術的融合創新,實現跨區域、跨層級、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和服務,實現更加智慧的精細化治理。

深圳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政務數據管理處有關負責人說,如果把數字城市比作一棵大樹,市民的工作生活體現著它的分枝散葉,那麼“數字政府”就是這棵大樹的軀幹,這裏有著最集中的數據資源、最迅速的反應機制和最科學的預警系統。

“秒批”成標配 “掌上辦理”更便利

“網上提交畢業生引進和落戶申辦材料後,僅十幾分鐘就批下來了。”今年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新聞專業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小吳說,沒想到深圳辦事效率這麼高效。

去年6月,深圳開展應屆畢業生接收“秒批”改革,讓不少畢業生省去了來回奔波。當年,深圳將這項改革擴展到在職人才引進、博士後和留學歸國人員引進,並推出企業登記“秒批”。

“秒批”正成為深圳這座城市的標配,以及一張亮麗名片。原本需要1天時間的登記手續,深圳市瀚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僅用幾十秒就完成了,成為取得深圳“秒批”企業營業執照的首家企業。

足不出戶即可辦事、秒批、不見面審批……截至目前,深圳已有社會投資項目備案、網約車許可、個體工商戶註冊、老齡津貼發放等200個量大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秒批”,企業註銷業務辦理時限壓縮到1個工作日以內,辦稅事項平均耗時下降40%。社會投資、政府投資工程建設項目的審批時間分別縮短至30個和41個工作日以內,水電氣接入辦理時間平均壓縮70%,貨物進口、出口通關時間分別壓縮54%、76%。

這些,都離不開數字深圳、智慧深圳。截至目前,“i深圳”已進駐7484項服務事項,95%以上個人政務服務事項和60%以上法人政務服務事項可以實現掌上辦理。這彰顯出深圳致力於打破信息孤島,推動各部門政務信息資源一體化,充分釋放數據能量的底氣和信心。

“以最簡的手續、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極大地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提升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負責人表示,“i深圳”是深圳市統一政務服務APP,就是為了適應現代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努力實現線下能辦的線上也能辦,線上能辦的掌上也能辦,力爭讓群眾辦事“一次都不跑”成為常態,“跑一次”是底線,跑多次是例外。

“i深圳”自2019年1月11日上線以來,發展迅猛。前不久,“i深圳”APP入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19年新型智慧城市十大典型示範案例;“秒批”改革入選第五屆傳播與國家治理論壇暨第二屆互聯網與社會論壇網絡理政全國十大創新案例。

“i深圳”火熱的背後,其實是基於華為搭建的深圳市統一政務雲平臺,其承載了各市直部門的政務業務系統,從而實現市區資源整合、管運分離、數據融合、業務貫通。目前,該平臺已實現了包含政務服務、應急指揮、企業監管服務、交通等各領域在內的230個政府業務系統上雲。在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該平臺也有效支撐各區各部門的精準防控,體現出巨大價值。

疫情發生後,深圳市政務服務數據局第一時間聯合公安等部門匯聚了運營商、互聯網企業、海陸空鐵的多方面數據,精準研判來自疫情重點地區人員的情況,每天形成核查任務清單,支持各區各部門精準防控。同時,深圳組織開發“深圳市疫情態勢分析”系統,根據自主申報數據,每天對擬來深人員、重點地區來深人員、發熱人員、境外來深人員以及這些人員來深圳後的去向等進行分析,形成深圳疫情宏觀態勢一張圖,提供給深圳疫情防控指揮部,為精準施策提供數據支撐。

深圳智慧城市“地基”很牢靠

深圳之所以能引領智慧城市方向,在於這座城市強勁的科技創新能力。截至2019年底,深圳創新載體226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7萬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16年居全國城市首位。其中,華為、騰訊、中興等眾多本土科技巨頭,為中國和全世界智慧城市發展提供動力。

智慧城市領域,華為提出一個1+1+N+X的理念,即一個城市數字化底座,一個城市智慧大腦(IOC),垂直領域應用(N),跨領域應用(X)。“只有跨部門、跨領域的數據應用才是智慧的,未來面向場景應用,一定要考慮X的場景,讓多部門的數據面向一些城市治理的場景、城市應用中發揮作用。”華為全球智慧城市總架構師、國家發改委數字中國研究院常務副理事長鄭誌彬認為,智慧城市未來不可變化的方向,就是如何真正地把城市這個生命有機體打造好。因此應該體系化地建設城市的眼、手、經脈、大腦。目前,華為在各個領域做深做透,通過技術創新、前沿算法不斷為應用場景賦能,創造了很多行業第一。

在深圳,華為以智慧城市需求為中心,政府服務、交通、園區先行,以各行業客戶需求為驅動力,與生態合作夥伴一起,圍繞數據,通過業務流程的打通、數據的共享以及信息流的傳遞,服務城市的治理與創新,已助力深圳政府部門和2300多家企業數字化轉型,覆蓋金融、交通、制造、電力、教育、醫療等行業。

沃土數字平臺,正是華為構建的城市與技術聚變融合之間的大橋。據悉,華為沃土數字平臺以雲為基礎,融合人工智能、IoT、大數據、視頻、融合通信、GIS等多種新ICT技術,降低了新技術的使用門檻與集成難度。新ICT技術就像一片“沃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地基”,助力深圳變得更加智慧起來。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