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論三國人物】關羽與荊州之失
作者:方詩銘   來源:橙新聞    2020-05-15 11:30
按照《隆中對》,當時劉備是奪取益州,關羽則是安定荊州。但是,事態的發展完全相反,劉備雖然據有益州,關羽卻打亂了諸葛亮的策劃,丟失荊州。「跨有荊益」本來是《隆中對》策劃中的第一步,這一步還未走完就破滅了,此後蜀漢不可能得到發展,承擔這個責任的主要是關羽。

【識港網訊】按照《隆中對》,當時劉備是奪取益州,關羽則是安定荊州。但是,事態的發展完全相反,劉備雖然據有益州,關羽卻打亂了諸葛亮的策劃,丟失荊州。「跨有荊益」本來是《隆中對》策劃中的第一步,這一步還未走完就破滅了,此後蜀漢不可能得到發展,承擔這個責任的主要是關羽。

《三國志.蜀志.關羽傳》說:「先是,(孫)權遣使為子索(關)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裴松之注引《典略》說:「(關)羽圍樊,(孫)權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憤其淹遲,又自已得于禁等,乃罵曰:『貉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權聞之,知其輕己,偽手書以謝之,許以自往。」《典略》的記載頗為費解,裴松之注說:「臣松之以為荊、吳雖外睦,而內相猜防,……(關)羽不求助於(孫)權,權必不語羽當往也。」因此,這裡應該存在一個校勘上的問題。如果將「權遣使求助之」的「權」字乙在「求」下,成為「遣使求權助之」,即當關羽圍攻樊城之際,遣使向孫權求助,孫權表面上派出軍隊,卻暗中命令「莫速進」,僅由主簿「先致命於羽」,因而關羽才「忿其淹遲」,也才有此後孫權「偽手書以謝羽,許以自往」這類語言。

問題的重要還不在這裡,重要的是關羽的責罵之詞:「貉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所謂「貉子」,這是中原人輕視江東人的侮辱性的語言。《魏書.僭晉司馬叡傳》說:「中原冠帶呼江東之人皆為『貉子』,若狐貉類云。」即是說,在中原人士的眼裡,江東人是不齒於人類的。《世說新語.惑溺》也記有這樣一個故事,孫權的後代孫秀降晉之後,取中原人為妻,其妻曾罵孫秀為「貉子」,「秀大不平,遂不復入」。說明這種侮辱性的語言,即使在夫妻之間也可以引起「不平」(憤慨不滿)。關羽不但辱罵孫權為「貉子」,還露骨表示,對曹操的戰爭勝利之後,將移師滅吳,完全將《隆中對》中「結好孫權」的策劃置諸腦後,可見關羽的最後失敗、丟失荊州是必然的。

于榮光版關羽 圖:《三國》

《三國志.蜀志.關羽傳》說:「(建安二十四年)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曹操)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儘管這是《蜀志》的誇大之詞,但無疑這次進攻曹操的戰爭是關羽挑起的。按照《隆中對》的策劃,首先必須等待有利時機,即曹操之死和內部混亂,其次則必須荊州之軍指向宛、洛,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實行兩面夾擊,方有可能擊敗曹軍。關羽這次從荊州進攻,有利時機並未到來,因為曹操仍然健在,亦非兩面夾擊,益州並未出軍秦川,很可能這是一次關羽背着諸葛亮的軍事行動。

《三國志.魏志.于禁傳》說:「建安二十四年,太祖(曹操)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唯龐德不屈節而死。」

同書《徐晃傳》:「(曹操)復遣(徐)晃助曹仁討關羽,屯宛。會漢水暴溢,于禁等沒。(關)羽圍仁於樊,又圍將軍呂常於襄陽。」十分明顯,曹仁被圍於樊城,于禁投降關羽,龐德被俘而死,曹軍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大霖雨,漢水溢」,曹軍又缺乏水軍,而關羽卻可以「乘大船攻禁等」,說明這是老天爺幫了關羽的大忙,並非關羽在軍事上有過人之處。當時曹操的謀士蔣濟和司馬懿就說過:「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攻戰之失。」

(《三國志.魏志.蔣濟傳》)儘管老天爺幫忙,關羽仍一直沒有攻下樊城,說明所謂「威震華夏」,完全是出於劉備方面的虛美,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正如蔣濟、司馬懿所說,「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同上)。孫權念念不忘荊州,認為荊州屬於吳,是劉備「借」去的。只是由於吳方魯肅、蜀方諸葛亮的協調,雙方關係才沒有破裂。這時,魯肅已死,諸葛亮遠在蜀中,關羽又不顧「結好孫權」的策略,甚至辱罵孫權,並露骨表示,攻拔樊城之後將移軍滅吳,這是孫權所絕對不能容忍的。在曹操的支持下,孫權和大將呂蒙、陸遜決定襲取荊州,消滅關羽。

《三國志.魏志.董昭傳》說:「及關羽圍曹仁於樊,孫權遣使辭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軍之圍,不救自解。……』董昭曰:『……且羽為人強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孫)權軍至,得其二城,羽乃破敗。」江陵是南郡的治所,關羽和將士的家屬都住在這裡,公安則是荊州的治所,都是軍事上的重地,也是關羽的後方。這時任南郡太守的是麋芳,屯駐公安的是將軍士仁。由於二城為重地,麋芳和士仁二人都是為劉備所信任的。

從劉備在徐州時,麋芳之兄麋竺即是劉備的親信,劉備出任徐州牧,即得到麋竺的支持。當劉備為呂布所敗處於困境之際,麋竺又助以軍資,並嫁其妹為劉備的夫人。待劉備取得益州,麋竺更被任為安漢將軍,地位在軍師將軍諸葛亮之上。麋竺與劉備的關係如此密切,麋芳也當然如此。作為劉備的妻兄弟,麋芳出任南郡太守絕不是偶然的。《三國志.蜀志.楊戲傳》說:「士仁字君義,廣陽人也,為將軍,住公安,統屬關羽,與羽有隙,叛迎孫權。」

據《續漢書.郡國志》,廣陽郡屬於幽州,士仁能夠率軍屯駐公安這個軍事要地,說明與劉備不但是同鄉,關係也應該非同一般。同書《關羽傳》說:「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關)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懷懼不安。於是(孫)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麋芳、士仁為甚麼投降?關羽對他們的輕視,二人「懷懼不安」,以及孫權的「陰誘」,當然是原因。但如何「陰誘」?通過誰「陰誘」?儘管史料中沒有具體內容,與關羽不睦的潘濬其人值得注意。

狄龍版關羽 圖:《三國志之見龍卸甲》

如前所引《三國志.吳志.潘濬傳》所說,他是荊州武陵人,劉表時他任江夏郡的部從事,此後又在劉備手下為治中從事,「備入蜀,留典州事」,說明在荊州潘濬十分重要,應該是荊州豪族的代表人物。公安是荊州治所,既然「留典州事」,潘濬也必然住在公安。《潘濬傳》有一個頗為奇怪之處,據同書《蜀志》的《楊戲傳》,潘濬是「孫權襲(關)羽,遂入吳」的,與麋芳、士仁同列,但是《潘濬傳》卻說:「孫權殺關羽,併荊土,拜濬輔軍中郎將。」裴松之注引虞溥《江表傳》說:「(孫)權克荊州,將吏悉皆歸附,而(潘)濬獨稱疾不見。」《蜀志》認為潘濬是投降孫權的,《吳志》如傳不記這回事,注所引《江表傳》則說「將吏悉皆歸附」,潘濬獨不見孫權,似乎當時未曾投降。兩者孰是孰非?《三國志集解》引王懋竑的意見是:「按潘濬為昭烈(劉備)治中,又典留州事,職任蓋不輕矣。與士仁共守公安,士仁之叛降,潘濬豈得不知之?自典留州事而聽其迎降,可乎?……故濬當與麋芳、士仁同,(楊)戲之譏貶自不為過。」

儘管這個看法很有見地,但問題的關鍵還不僅在此。從當時的事態看來,孫權對麋芳、士仁的誘降,很可能即是通過潘濬進行的。如前所述。當劉琦未死之際,荊州人士與劉備的矛盾尚未突出,一旦劉備自領荊州牧,加以關羽與潘濬的不睦,矛盾必然迅速突出甚至激化,孫權當然看出這一點。通過潘濬誘致麋芳和士仁背叛,襲取江陵、公安,從而奪取荊州,消滅關羽,對孫權來說這是上策,從後來潘濬在吳得到重視即可以看出這一點。《潘濬傳》的史源當來自家傳之類,對此不過加以隱諱而已。潘濬其人應該是麋芳、士仁投降孫權的牽線人物,為甚麼他的遊說能夠誘致二人投降,以他們與劉備關係的密切而論,遊說之辭絕非一般,對此,將另行加以討論。

在荊州,關羽未能協調與劉表原有勢力之間的矛盾,又對曹操挑起樊城之戰。特別重要的是,關羽破壞《隆中對》的策劃,既不與孫權「結好」,反而招致孫權與曹操的暫時聯合。關羽的失守荊州,並為孫權所殺,從內外部矛盾來看是必然的。

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論三國人物》

《論三國人物》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作者:方詩銘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5/14/010149045.shtml

责任编辑:wu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