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公元1368 年8月,朱元璋率大軍攻佔元大都城,宣告元亡而明立。朱元璋將都城定在今日之南京,為了避免日後諸王子爭奪王位的禍亂,他將成年的王子都分封至各地為王,其四子朱棣被封至大都為燕王,將大都改稱北平。
朱元璋在位31 年,死後將王位傳給嫡長孫朱允炆。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不服,起兵推翻了在位三年的侄子朱允炆,自立皇位,國號永樂,並將都城由南方遷至北平,改稱為北京。這時,元朝在北京的宮城已毀,於是明成祖朱棣在永樂五年(1407)下令在元宮城舊地上建造新的宮殿紫禁城。
紫禁城的建造
古時軍隊出征打仗,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建造房屋則需「備料先行」。公元1407 年明成祖下令建新宮。他首先派出大臣至各地採集各種建築材料。以木材為結構的中國建築自然採集木料最為重要。當時木材的產地集中在江南、湖南、四川諸省,建造龐大的宮殿群體所需木材不僅數量多而且尺寸大。這些木材從山林砍伐後,多由水路運輸,將木料結紮成木排,順水可漂流,逆水靠人工拉牽,先入長江,再經由南北大運河北上至北京。
據文獻記載,自遙遠地區將木料經千辛萬苦運至北京需長達三、四年的時間。這些木料抵京後從水中撈起,運至專設的庫房晾乾備用。當時在京城西單有專為儲存木料的大木倉庫,如今庫房已不在,只留下個「大木倉胡同」的名稱了。
除木料之外,建造宮殿用磚量也很大。宮城四周需用大量城磚,房屋砌牆的牆磚,鋪地的地磚。地磚不只一層,有的地面需要鋪三到七層。紫禁城全部建築用磚據估計需8,000萬塊以上。如此大量的磚不可能都在京城附近燒製,有不少磚來自江蘇、山東一帶。其中質量要求最高的是鋪砌在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宮等主要殿堂裏的地面磚。
這種磚需要選擇出自江蘇蘇州地區質地極細的泥土經過人工多次篩、洗後製成磚坯。這些磚坯為了防止太陽曬而生裂縫,所以必須放在背陰處晾乾,然後進磚窯經高溫燒製成磚,出窯後經人工逐塊嚴格檢查,凡有破損、裂紋、空洞者皆為廢品。因為這種方形地磚質地堅實,敲之出金屬聲,故稱「金磚」。
所有這些產自南方的磚料也都依靠大運河北運。明朝廷一度規定,凡運糧船只經過產磚地,必須裝載一定數量的磚才能放行。磚運至京城後也先存入庫房備用,為此在地安門外特設專為儲存方磚的方磚廠。如今也和大木倉庫一樣,庫房無存,只剩一條「方磚廠胡同」了。
一座紫禁城的建築所需琉璃磚、瓦的數量也很大。這些琉璃構件品種多樣,製作工藝複雜。為了使用方便,當時在京城附近選地燒製供用。北京南城的琉璃廠、郊區門頭溝的琉璃渠都是當時燒製琉璃構件的窯廠舊址。
中國古代建築雖屬木結構,但也有用石料的地方,尤其宮殿建築,主要殿堂的台基、欄杆、台階,金水河上的石橋等等,都需要不少石料。為了建築的高質量,紫禁城內採用的是色白質堅的「漢白玉」石料。它產自河北曲陽縣,產地離北京400 里,相對於產自南方的木料,磚材距離不算遠,但石料不像木料、磚材,它既不能靠水運,也不能靠人挑肩扛,只能放在車上靠人與牲畜拉行。
古代工匠在實踐中想出了聰明的辦法,即沿途打井,利用北方冬季寒冷,滴水成冰,取井水潑地造成一條冰道,將巨石放在特製的旱船上,靠人力、畜力拉着旱船在冰道上滑行至京城。這樣的辦法自然比較省力,但仍費時費工。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的前後各有一塊供皇帝上下台基的御道石,長達16米,寬3米多,重達二百餘噸。從巨石產地運至京城,沿途挖水井一百四十餘口,動用民工達二萬人,拉石隊伍排列成一里長的隊伍,每天才能前進五里路。
這樣的備料工作持續了近十年,才開始了大規模的現場施工。當時召集了來自全國的十萬工匠和幾十萬民工,在這塊佔地72 萬平方米的巨大工地上,日夜兼施,從打地基、架木構、砌牆、鋪瓦、鋪地、安門窗、油漆彩畫直至修築四圍宮牆,建四方城門樓與角樓,至永樂十八年(1420),紫禁城全部完工。
——————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極簡中國古代建築史》
作者:樓慶西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20年1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5/05/0101481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