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張三丰是個說法最多的神仙。他是何時人、他在何地生、他姓氏如何,這些都是一團謎,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他到底是何時人?《異林》說是宋時人,常從太守入華山謁陳摶。《明史》或曰金時人,無名氏作傳又說出自元末。《張三丰先生全集.集記》定為元初人。
他到底在何地生?其籍貫何處,也歧說紛出。《山西通志》說是平陽人或猗氏人,《陝西通志》說是寶雞人,《四川總志》謂或曰天目人。但以遼陽懿州(今屬遼寧)人一說較多,《集記》予以肯定,並舉出其父母墓在遼陽積翠山。
他到底姓甚名誰?其名與字,尤為雜亂紛歧。其名:一名通,一名金,一名思廉,一名玄素,一名玄化。其字:字曰玄玄、山峰、三峰、君寶,《檗記》又稱字君實、鉉一、全一。其號:昆陽;因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
綜上,張三丰生於元初,遼陽懿州人,一名君寶,號昆陽,外號張邋遢。
據稱張三丰聰明過人,過目成誦,行為怪異,有奇士相。一年到頭,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料事如神,事能前知。最初住在寶雞縣,後入武當山。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派遣使臣在全國尋找他,但沒有找到。明成祖永樂初年,朱棣又派遣使臣到處察訪,還是沒有找到。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朱祁鎮封「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朱見深封「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朱厚熜封「清虛元妙真君」。後人輯有《張三丰先生全集》。
據傳,張三丰曾經在湖北武當山(太和縣)結廬修行,修煉時間長達二十餘年。按理,《太和縣志》應該對張三丰有詳細記載,但那裡並沒有關於張三丰會拳術的記述。
張三丰真正為民間所熟知,那是明成祖朱棣以後的事。明太祖朱元璋有二十六個兒子。朱元璋立長子為皇太子,但皇太子不久病逝,就立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同時,將諸位皇子分封到各地為藩王,第四子朱棣封為燕王。後來,明太祖病逝,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謂建文帝。建文帝感到,對他的皇位構成最大的威脅是諸位封王的皇叔。為此,建文帝就採取了削藩的策略。他先是削掉了五位較弱的藩王,將他們廢為庶人,燕王朱棣亦岌岌可危。早有準備的朱棣殺掉朝廷大員,起兵造反。經過四年的苦戰,最後攻佔首都南京,趕跑了建文帝,自己做了皇帝,是謂明成祖。但是,建文帝的下落卻是個謎。
建文帝朱允炆的遺蹤有多種說法。有的說,他被宮中的大火燒死了;有的說,他出家當了和尚;有的說,他成功地逃到了雲南;有的說,他出逃到了海外。
對於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明成祖朱棣是非常關注的。因為這關係到他的政權的穩定。為此,明成祖朱棣就不惜重金,興師動眾,到處秘密察訪建文帝朱允炆的蹤跡。
第一個被派出尋找建文帝朱允炆蹤跡的是太監鄭和,他與王景弘等人於永樂三年(1405)出使西洋,目的之一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明史》中說:「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於是便有了「三保太監下西洋」的盛事。
第二個受命秘密察訪建文帝朱允炆蹤跡的是戶科都給事中胡濙。明成祖永樂五年,朱棣命他以頒御製諸書及訪尋仙人張邋遢(張三丰)為名,「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其主要任務是想查找建文帝朱允炆的蹤跡。但收穫不大,除了得到更多的傳聞,並未有實質性的進展。然而,都給事中胡濙的察訪,地域很廣、層次很深、時間很長,而且是以察訪道士張三丰的名義進行的。因此,民間就都知道了皇帝要尋找一個著名道士張三丰。張三丰由此名聲大噪,百姓皆知。
直到明成祖永樂二十一年(1416),根據胡濙的密報,明成祖朱棣深信建文帝朱允炆已經死去,才下令停止追訪。但是,這已經過去二十一年了。而這二十一年間,張三丰的名聲已經深入人心。為此,明成祖朱棣不得不在武當山大修道觀,以掩人耳目。
明成祖朱棣知道,自己的皇權是武裝搶奪來的,名不正言不順。為此,明成祖朱棣尊奉道教真武帝君,希圖造成皇權神授的印象。湖北均縣武當山是我國道教名山之一,從周朝開始,即成為著名的道教聖地。明成祖永樂十一年(1413)六月,朱棣令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等人,徵調軍匠民夫三十多萬人,大規模營建武當山道教宮觀。明成祖朱棣下詔諭示群臣:「創建武當山宮觀,借太祖、太后之福,祈求天下黎民百姓,歲豐人康。」
營建武當山宮觀用了近六年時間,到明成祖永樂十六年(1418)十二月竣工。宮觀建成後,明成祖朱棣賜名為「太嶽太和山」,並把二百七十七頃農田連同田上農戶一起賜予宮觀,以供衣食之用。另又挑選道工近三百人負責管理、灑掃宮觀等事宜。宮觀包括殿觀、門廡、享堂、廚庫數百間,明成祖朱棣還親製碑文記述這一事件。
武當山經過這次大規模營建之後,吸引了大批香客、遊人。各地藩王也無不效仿,紛紛在所在各州設立道觀。為此,明成祖朱棣在各州設置官吏和千戶所,用以管理道教事務。明成祖朱棣以後,凡新皇帝即位,都派使臣前往武當山祭拜真武帝君,以此表明自己受命於天。後來的明世宗嘉靖皇帝再次對武當山宮觀進行大規模修建,奠定了武當山八宮、兩觀、十祠、三十二庵的規模。
武當山道觀裡的銅鑄塑像,別具一格。明成祖朱棣擴建的武當宮觀內有大小道教神像數以萬計,這些塑像以銅鑄像為主,製作精細,充分顯示了當時高度發達的金屬鑄像水平。現存於武當山文物保管所的張三丰銅鑄塑像,做於明代永樂年間,是一件極為珍貴的文物,也是現今保存較好的作品之一。鑄像張三丰正襟危坐,面目和善,沉穩嚴肅,精神矍鑠。其體內似蘊藏着綿綿無盡的沛然真氣。在衣褶處理上,作者採用了完全寫實的手法。衣褶平貼着身體,線條流暢,十分真實。整個銅像重達七千餘斤,是明代銅像中難得的佳作。
中國功夫,南有武當,北有少林。北方少林派注重腿法,它踢腿很厲害,叫「南拳北腿」。除了練腿法以外,它的內功也很重要,叫「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而武當山的內家拳,主要是和道教文化有關係。它強調的是,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的功夫。在武當派拳論中有這樣的精闢論述:「以氣為源,以樁為本,動靜結合,守中用中,無微不至,無堅不摧。」張三丰主張,太極拳神韻超然,體用兼備。它體現出道家清淨自然、行雲流水、動如抽絲、靜如山嶽的修煉方法。張三丰獨創出武當武術的獨特風格,即鬆沉自然、外柔內剛、行功走架、連綿不絕。
張三丰還有一些民間故事。張三丰原名張君寶,自小被父母送到清風觀修行。君寶生活在南宋時期,岳飛率軍北伐,江南義軍群起響應。然而,奸相秦檜卻為一己私利陷害岳飛,煽動皇上以十二道金牌將岳飛招回。江南義軍探知秦檜陰謀,力圖營救岳飛。於是,舉行了一場武林大會,推舉盟主。在武林大會上,張君寶結識了武林盟主易天行以及女俠秦思容等。誰知,秦思容乃秦檜養女,被秦檜安置在義軍中做臥底。由於秦思容的告密,岳飛終在風波亭就義,張君寶卻在無意之間得到岳飛的遺物。為追討遺物,秦檜四處派出殺手,開始了對張君寶的一路追殺。
關於張三丰,民間還有另外的傳說。張三丰的「丰」,亦作「峰」。宋代技擊家,武當派之祖師。其法以禦敵為主,非困不發,純用內功,故稱內家拳。其實,宋朝的張三峰就是張三丰,他們是同一人。
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道界百仙》
《道界百仙》
作者:徐徹 李焱
出版社:中和出版
出版時間:2020年1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4/24/0101472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