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2018年,南韓電影《浴血圍城八十八天》上映,故事講述唐太宗(598-649,626-649在位)親征高句麗期間發生的「安市城之戰」,焦點是城內軍民與唐軍展開一場長達八十八天的戰鬥,由趙寅成飾演安市城城主楊萬春,朴星雄飾演唐太宗。
據講,這部電影投資了兩百多億韓元,可謂不惜工本,出現了數幕讓人震撼的戰爭場面。為拍攝一場關鍵的土山爭奪戰,導演金光植特意搭建了一個超過一萬六千平方米的土山。電影票房沒有讓導演失望,不僅奪得雙週票房冠軍,且位居南韓本土電影年度票房第二位,僅次於《與神同行:終極審判》。然而,電影中不少情節卻引起爭議,甚至被批評是竄改歷史,包括安市城城主是否名叫楊萬春,以及楊萬春以高句麗第一代國王高朱蒙(前59-前19)所使用的神臂弓射瞎唐太宗的左眼。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4/10266680_689763-800x335.jpg)
高句麗起源於今天遼寧、吉林一帶,全盛時期的疆域覆蓋了今天朝鮮半島北部、中國東北地區以及部分俄羅斯濱海地區。高句麗建立後迅速擴張領土,吞併了扶餘、沃沮、東濊與漢四郡(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隋煬帝(569-618,604-618在位)三次出兵高句麗,皆以戰敗告終,對隋朝(581-618)國本造成了不少損耗。唐朝(618-907)建立後,高句麗害怕會受到唐軍攻擊,於是沿着跟唐朝接壤的邊境修築起「東北自扶餘城,西南至海,千有餘里」的長城以作防禦,並跟唐朝的敵人東突厥結盟。
618年,高句麗榮留王(563?-642,618-642在位)登基。榮留王深感將領的威脅越來越大,於是跟大臣密謀鏟除一些實力派將領,並且以最跋扈的蓋蘇文為首個目標。蓋蘇文得悉榮留王將會對自己不利,便先下手為強,藉着邀請榮留王及大臣視察軍隊期間,在宴席上殺死了出席的大臣,並闖入王宮殺害榮留王。蓋蘇文自封為「大莫離支」(即最高攝政),並擁立榮留王的侄兒高寶藏(?-682,642-668在位)為國王。蓋蘇文在國內地位穩固後,便尋求對外擴張,新羅就成為蓋蘇文的囊中物。
蓋蘇文聯合百濟及倭國進攻新羅,連下四十餘城,新羅只有向唐朝求救,唐太宗派遣使節前往高句麗要求蓋蘇文撤兵。蓋蘇文竟跟唐朝使節說:「新羅曾經趁着隋朝攻打我們的時候,侵佔了我們不少領土。今天,我們出兵收復失地,實屬理所當然,你們實在不應該干涉。」唐太宗得悉後大怒,斥責蓋蘇文說:「你們全國的領土幾乎都是從中國竊取的,我們還沒有向你們討還失地,你們居然以這種理由攻打我們的屬國新羅?」調停既然無效,加上蓋蘇文驕橫的態度,唐太宗以其「殘虐其民」、「侵暴鄰國」及「違我詔令」的「三宗罪」,決定御駕親征高句麗。
「安市城之戰」就是唐太宗出兵高句麗的其中一場戰役,亦是整場戰爭成敗的關鍵。645年,唐太宗派遣李世勣(594-669)、李道宗(600-653)率領步騎共六萬人,從陸路渡過遼河發動進攻;張亮率領四萬多人、戰船五百艘,從海路發動進攻;唐太宗則親率六軍隨後從洛陽出發。唐軍出兵後取得節節勝利、李世勣及李道宗所部攻陷了蓋牟城(位於遼寧蓋縣)等城,並包圍遼東城(位於遼寧遼陽);張亮所部攻陷了卑沙城(位於遼寧大連)。唐太宗所部與李世勣及李道宗會師後,攻陷了隋煬帝三次出兵都沒法攻下的遼東城,並開始圍攻安市城(位於遼寧鞍山)。
安市城被圍,蓋蘇文派遣北部大人高延壽(?-645)及南部大人高惠真率領高句麗軍、靺鞨軍共十五萬人北上增援。唐太宗親率唐軍精銳迎戰,大破高靺聯軍,高延壽、高惠真及靺鞨酋長投降,並坑殺了靺鞨軍三千多人。面對強悍的唐軍,安市城周邊的高句麗援軍不敢久留,紛紛倉皇南逃。據說,當安市城軍民看到唐太宗旗幟時,在城樓上大聲辱罵唐太宗,所以李世勣奏請唐太宗在城破後坑殺全城男女老幼。這反使他們在城主帶領下決定背水一戰,更加奮力抵抗唐軍。
為了盡快破城,李道宗一方面命令唐軍在安市城東南面修築土山,逐步逼近城牆;另一方面,派遣唐軍多番出擊,並使用衝車裝上炮石撞毀城牆。城內守軍則不斷增高城牆抵擋,並立木柵於被撞毀的城牆,以防止唐軍衝進來。唐軍晝夜不息地修築土山,六十日後,土山頂部已經高出城牆幾丈了,李道宗派遣傅伏愛(?-645)率領唐軍駐守在土山頂上。有一天,土山終於倒塌在安市城的城牆上,卻因為傅伏愛(?-645)擅離職守,以致安市城城主趁機組織一支敢死隊,衝往被壓倒的城牆缺口,奪佔了土山。
為奪回土山,李道宗派遣唐軍連續三晝夜不停地對土山發動攻勢,安市城城主亦不敢鬆懈,親自在城牆上指揮對唐軍的防禦,因為他非常清楚只要土山失守,安市城必然陷落。唐軍久攻未下,加上冬天臨近,草枯水凍,唐軍的軍需供給快將短缺,唐太宗只有下令撤軍。雖然唐軍攻陷高句麗十多個城,殲滅高句麗軍十幾萬人,但是受阻於安市城,以致唐太宗未能完成南下高句麗國都平壤城(位於北韓平壤),徹底消滅高句麗的戰略目標。
曾有學者認為唐太宗在「安市城之戰」中受傷,但是怎樣的戰傷,卻沒法說得清楚。十八世紀以後,朝鮮的詩文和筆記小說例如金昌翕的《三淵集》(1732),開始說唐太宗眼部受箭傷,但始終找不出甚麼證據來。
唐太宗即位後,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開創出「貞觀之治」的盛勢;對外開疆拓土,征服東突厥、薛延陀、高昌、龜茲及吐谷渾,設立安西四鎮,獲尊稱為「天可汗」。他一生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卻讓一個史無留名的高句麗小城主令其沒法前行,就連鴨綠江也沒有渡過就被逼撤軍。據說,當唐軍撤退的時候,這位小城主在城牆上恭敬地作揖送行,唐太宗亦派人致送他一百匹布,以嘉勉其奮不顧身地守城。唐太宗不愧是一代英主,面對這樣的挫敗,仍然能夠淡定從容,對這位小城主深表佩服,表現出一種惺惺相惜的氣度。
延伸資料:
柯勝雨:《大唐帝國東亞戰記:朝鮮風雲‧白江口之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
趙克堯、許道勛:《唐太宗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5年。
易中天:《易中天中華史:隋唐定局》,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5年。
______
梁偉基,自小喜歡在歷史世界四處遊蕩的旅人。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4/23/010147104.shtml
![](../../../../images/user.png)
![](../../../../images/m01.png)
![](../../../../images/m02.png)
![](../../../../images/m03.png)
![](../../../../images/m04.png)
![](../../../../images/m05.png)
![](../../../../images/m06.png)
![](../../../../images/m07.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