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歷史筆記】古人說天文:地如雞子中黃
作者:張蔭麟   來源:橙新聞    2020-04-22 12:21
渾天說創於漢武帝時之落下閎,揚子《法言》裡載:「或問渾天,曰:落下閎營之,鮮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揚子雲去落下閎未久,又是渾天學家(《隋書·天文志》:「揚子雲作難蓋天八事以通渾天。」),其說如此。不料在揚子雲後幾百年的人卻會說顓帝堯帝的時候,不獨有了渾天的學說,並且有了渾天的儀器(《春秋文耀鈎》說:「唐堯即位,羲和作渾儀。」《隋書·天文志》載:晉傳中劉智說:「顓帝造渾儀。」)我們真正佩服他們製造歷史的能力!

【識港網訊】張衡是主張渾天說的。

渾天說創於漢武帝時之落下閎,揚子《法言》裡載:「或問渾天,曰:落下閎營之,鮮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揚子雲去落下閎未久,又是渾天學家(《隋書·天文志》:「揚子雲作難蓋天八事以通渾天。」),其說如此。不料在揚子雲後幾百年的人卻會說顓帝堯帝的時候,不獨有了渾天的學說,並且有了渾天的儀器(《春秋文耀鈎》說:「唐堯即位,羲和作渾儀。」《隋書·天文志》載:晉傳中劉智說:「顓帝造渾儀。」)我們真正佩服他們製造歷史的能力!

又《堯典》:「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孔安國的傳說:「璿璣玉衡即漢代之渾天儀。」後來的注釋家附會得更厲害,連玉衡的尺寸都說得出。按:璿璣玉衡乃星名,並不是天文儀器。這事清代學者雷學淇考證得很詳確,說詳《介庵經說》(《畿輔叢書》有刻本)。可惜落下閎的學說,現在沒有半個字可考。

張衡說天體道:

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球,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覆地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繞地下。(《渾天儀》)

這種解說,拿現在的眼光來看,淺薄極了。但是比之他以前的天體說,其進步真不可以道里計了!他說「地如雞子中黃」是打破從前「天圓地方」的謬說。他說「地孤居於天內」,「乘氣而立」是打破從前「天柱地維」的謬說。又他以為天是半覆地上,半繞地下,越發和近代的科學解釋有點接近了。最奇者:他說地是「載水而浮」,和希臘的推爾士(Thales,今譯泰勒斯)竟不約而同(參看W. T. Sedgwick and H. W. Tyler的A Short History of Science,p.45)。他說:「地如雞子中黃」,和希臘Milesian(米利都學派)說地在天之中心也有點相似。

他解釋月所以有光和圓缺的原故說:

夫日譬猶火,月譬猶水;火則外光,水則含影。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謂月虧也)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此字疑有誤)日則光盡也。(《靈憲》)

又以為星之所以有光,也是這個道理。但是星的光是由月轉給他的。所以說:

眾星被耀,因水轉光。(《靈憲》)

星和月的光,既是由於日之直接的或間接的所照,為甚麼有的時候他們正「當日之衝」卻會沒有光——即是交蝕呢?他解釋這點,說是因為「蔽於地」,所以說:

當日之衝,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為暗虛,在星,星微;月過則蝕。(《靈憲》)

他在二千年前解釋月光、月的圓缺和交蝕等現象,和近代科學的解釋竟不爽毫釐。這不獨是張衡在科學史上的榮耀,也是我國在文化史上的榮耀呵!雖是月假日光的道理,在張衡以前的推爾士也嘗說過(參看A Short History of Science,p.44),但張衡對於月盈缺和交蝕的解釋,實非推爾士所能夢見。

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張衡》

《張衡》

作者:張蔭麟

出版社:中和出版

出版時間:2020年1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4/21/010146864.shtml

责任编辑:wu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