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富貴如浮雲 歐陽修晚年潁水之濱追思平生
作者:吳梅影   來源:橙新聞    2020-04-20 16:33
平生為愛西湖好,來擁朱輪。富貴浮雲,俯仰流年二十春。  歸來恰似遼東鶴,城郭人民。觸目皆新,誰識當年舊主人。(〈採桑子〉)

【識港網訊】平生為愛西湖好,來擁朱輪。富貴浮雲,俯仰流年二十春。  歸來恰似遼東鶴,城郭人民。觸目皆新,誰識當年舊主人。(〈採桑子〉)

這首詞中的西湖,不在杭州,而在潁州(今安徽阜陽)城西北二里。此湖長十里,闊二里,有煙波浩渺之致。

熙寧四年(1071年)六月,歐陽修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即退休);七月,歸潁州。

幾度來潁,這回,他是真真歸去兮,再也沒有離開。

吾老矣,世界是王介甫他們的了。

熙寧二年(1069年)九月,參知政事王安石、樞密使陳升之主持制置三司條例司,頒佈施行青苗法,亦稱「常平新法」,將常平倉、廣惠倉的儲糧折算為本錢,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貸給需要的百姓,以抑制民間高利貸盤剝,吹響新法之第一聲號角。熙寧三年(1070年),時年五十歲的王安石於本年十二月,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史館大學士,與韓絳並相,立保甲法。新法雛形漸成。熙寧五年(1072年)春,王安石行市易法等,設市易機構,以官錢作本,收購市上的滯銷貨物,政府直接參與市場交易。熙寧變法如火如荼。

對於新法的好或者不好,歐陽修當然不可能如同他的學生蘇軾一般,慷慨激昂,作詩諷詠,或者時常與人議論爭辯。對於看不明白的事情,三緘其口,保持沉默,或者變相牴觸,虛與委蛇,並不積極執行。政事、人物,他看得沒錯,學生曾鞏、曾布兄弟二人,還是要來得老練些。而章惇雖說筆墨文章不如蘇軾,卻也是天下難得的人才。他對自己嘉祐二年(1057年)知貢舉時所錄取的諸多人才,真是滿意極了。想必歐陽修此生,並沒有辜負先皇、聖上、國家和人民對我的期望。未來,就交給這群年輕人吧。

我已經不願意,或者說沒有資格對世事指手畫腳了。

站在潁水河畔,「夜深風竹敲秋韻」,笙歌散盡,萬葉千聲,皆成往事。

「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夏商周)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

是的,六一居士,人生不過如是。在這天地間,我也不過僅只留下這區區的「六個一」。六十六年光陰走過,能帶來些甚麼呢?又將帶走些甚麼?或許最終,甚麼都帶不走。

他走入室內,竹影輕移榻上。他坐上床榻,悠悠撥動琴弦。這是母親留給他的紀念物。母親離去,已是二十年整。

熙寧五年(1072年)七月半,中元節。

他彈奏起母親教給他的曲子。不由想起剛到隨州那年,時逢中秋,也是如同今夜一般明亮的圓月吧?他剛滿五歲,便跟隨母親學琴。

「眾器之中,琴德最優。」母親目光嚴厲,嚴厲中又帶着幾分溫柔,幾分淒婉。他又想起那年,被貶到夷陵,心中好生鬱鬱,又是母親的開解,讓他走出低谷。

他的眼淚流了下來。

今夜瀧岡的明月,可曾依依相伴您的墳前?

那年,他將母親安葬於父親身邊,故鄉江南西路的一座小山崗(名為瀧岡)之上。

並於熙寧三年(1070年)、父親去世六十年之後,作〈瀧岡阡表〉,以哭父母──「修不幸,生四歲而孤。太夫人守節自誓,居窮,自力於衣食,以長以教,俾至於成人……」

我不幸,四歲便沒了父親。是我的母親,立志守節,居於貧窮,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養育我教導我,使我長大成人。

他又想起先後逝去的兩位夫人,負陰抱陽,一如明月,相隨終生。多麼美好的女子呀,歐陽修何德何能,能夠得以與她們今生相遇?

那年春天,他高中進士,騎馬遊行整日,可謂風光至極。胥氏還不到十六歲吧,新婚之夜,她笑微微抬起頭來,頭上插了一朵鮮紅的牡丹。窗外,花氣襲人,把夜染成香濃。

恩師胥偃逝去多年,晏殊也離世近十八年。想到恩師胥偃和范仲淹的恩恩怨怨,想到自己和晏殊之間說不清道不明的糾葛,歐陽修喃喃自語,兩位恩師,還是胸懷不夠吧。

歸潁之後,他取平生著述自編《居士集》五十卷。一篇文章經常看幾十遍,有時候好幾天還決定不了這篇文章到底要還是不要。他十分慎重,捨棄了致仕以後的詩文,也捨棄了全部詞作。

是去年冬天吧,他正端坐書房整理書稿,老妻薛夫人走進屋來,笑道:「夜深了,相公還不歇息?莫非害怕先生責罵不成?」

她真老了,銀髮正如屋外的飛雪,笑顏依舊是窗前的寒梅。她來我家,已是整整三十六年,貧窮經過,富貴有過,青春走過,幸福到過。

歐陽修笑答:「不怕先生罵,但怕後生笑。」

「孩兒如若將來有了出息,不可不慎終追遠。」他對着空中,點了點頭,彷彿母親還在──

「果珍李柰,菜重芥薑。海鹹河淡,鱗潛羽翔。」母親緩緩說道,這句說的是,水果裏最珍貴的是李子和柰子──柰子,也叫花紅,又叫海棠果;蔬菜中最為重要的是芥菜和生薑。海水是鹹的,河水是淡的;魚兒在水中潛游,鳥兒在空中飛翔。孩兒,事事皆有學問在其中,昨日為娘跟你說了,吃飯時,不可將筷子插在飯上,那是祭祀先人的行為。也不要用筷子指着別人,更不要嘴裏含着飯說話,此些行為,都讓人感覺粗鄙、缺少家教。以筷子擊盞敲盅,更是飯桌上大忌,寓意窮困潦倒,十分不吉,定要避免。只因世上之人,唯有要飯的乞丐才用筷子擊打飯盆,發出聲響,再加以嘴中哀告:「老爺夫人,賞小的兩個吧,賞小的兩個吧。」

聽母親講得形象,他不由得「噗嗤」一聲笑出聲來。

他將平生閒適縱樂、沉迷個人情感的寫作,統統屏棄於著述之外。

將來蓋棺論定,這樣,或許會比較像樣吧?

挽救斯文,有所擔當,是一名大宋讀書人應有的使命感和終極追求呀。

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嗨!有趣的故事:歐陽修》

《嗨!有趣的故事:歐陽修》

作者:吳梅影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20年2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4/18/010146548.shtml

责任编辑:wu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