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民間的龍文化發展,與中國農業生產有密切關係,農認為龍有好有惡,因為天氣有晴有災,所以社會下層的龍文化,認為對龍需要敬畏並存。農民既依賴龍降雨,又怕其帶來洪水,民間既依賴能呼風喚雨的龍,又敬畏龍威。中國的道教傳說,有法力道行的天師、真君還能召龍、驅龍,這些龍被稱為福生龍。
《酉陽雜俎·怪術》有載:雲安之地,江邊有十五處險灘。舟楫若不靠人拉縴,無法通過。瘦代天師翟乾祐念商旅之勞,結壇作法,召來群龍,共十四條,均化作老人。翟天師讓它們夷平險灘,以利舟行。群龍領命而去,一夜之間,風雷震擊,十四險灘都變成平潭,惟獨剩一處依舊如故。翟天師一看便知是一條龍昨日未到,於是再次登壇作法,嚴敕神吏召牠前來。三日之後,方有一女子來到,原來是一條雌龍,女子申辯說:「乘船過這條江的,都是富商大賈;給他們拉縴的,都是雲安的貧窮百姓,他們一向靠拉縴過活。倘若險灘沒了,舟船通行無阻,他們靠什麼吃穿呢?寧可要險灘以贍縴夫,不願利舟楫以安富商。」翟天師聽後,又召諸龍將一切恢復原樣。
當然龍也會帶來災害,那就是發洪施旱,稱為孽龍、惡龍、毒龍、歹龍、妖龍等。民間有不少傳說,講述龍作孽多端、危害一方,後被明君賢臣、英雄俊傑降服、斬殺。這反映了動物界和自然天象凶險無常,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威脅的一面。對帶來災禍的龍,民眾持清理和淘汰的態度。
那麼,為什麼道教中操控降水的龍,會發展成有名有姓,分佈大江湖泊的龍王?成為社會下層龍文化的代表、保祐農民風調雨順的保護神?這跟唐朝開通商路,佛教東傳有關,佛教中的「龍」令中國龍文化的形象拓展了,演變為我們所稱的龍王。原先中國的龍沒有地域性,被奉為通達於天地之間,遨行於宇宙與法界的神物,受到各地各民族的普遍崇拜;漢朝後龍的形象基本已建立。而印度文化封龍為王,給龍造宮,印度龍的地方神特性較明顯,龍王的種類繁多,各水域都有龍王、龍宮,說明龍只不過是某一水域的主宰神。從以上差異來看,印度特色的龍文化,傳入了中土,豐富了中國的龍文化,特別是民間的龍崇拜。
佛教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並與原有的龍文化融合,從而使中國的龍文化豐富多彩。學術界一般認為,漢哀帝元壽元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圖經》,當為佛教傳入國內之始。據《史記·大宛列傳》載:
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嫣水北,其南則大夏,西則安息,北則康居,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萬。故時彊,輕匈奴,及冒頓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單于,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始月氏居敦煌、祈連間,及為匈奴所敗,乃遠去遇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遂都媯水北,為王庭其餘小眾,能去者,保南山羌,號小月氏。
大月氏原在甘肅敦煌、祁連山一帶遊牧。漢文帝時,為匈奴所迫,遷至今新疆伊黎河流域。約在公元前130年前後,越阿姆河,攻佔大夏,據有其國。因大夏當時已崇奉佛教,故亦改信佛教。漢武帝元朔元年,漢使張騫至其國。公元1世紀中葉,建貴霜王國。其後國力漸強,破安息,滅天竺等國,國勢鼎盛,佛教發達。
由於大月氏國與漢朝來往頻繁,他們在傳播佛教方面起到特殊的作用。由中國輸出並經過印度而納入佛教體系的龍王崇拜,如佛經中的天龍八部之「龍」,不過是普通的護法神,地位平平。隨着佛教的東傳又回饋到中國,在龍王信仰傳入之前,中國本土只有海神、水神、河神或河伯信仰。先秦時期的神仙家和早期道教,都不講龍王。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經歷了一個中國化的過程。龍王信仰也一樣,自傳入中國之後,經過再創造,後來中國的龍王已不同於印度的,而成為中國化的龍王。在印度,龍王是佛的信徒、供養者或守護神,而中國因受道教和儒教的影響,龍王信仰也發生了種種變化。在道教的影響下,中國的龍王成為玉皇大帝的部下;在儒教的影響下,中國的龍王傳說強調仁、信、義,強調夫婦、弟兄、父女之情,並有善惡之分。此外,各地的龍王一般有姓、名和封號,這也是中國民間信仰所特有,所以民間才有各種不同的祭拜龍的風俗。可見印度佛教對中國龍形象是有影響的。
從漢晉到唐宋,龍的形象在演變過程中,明顯地受到佛教藝術的影響。如敦煌北魏壁畫上的龍,其動態是在奔騰,卻給人以一種安詳、寧靜的感覺,這種造型顯然來源於同時代佛教中的飛天。印度佛教中的獅子對中國龍形象的演變影響也很大。唐宋時期的龍吸收獅子的形象。頭圓而豐滿,腦後披蜃,鼻子也近似獅鼻。江西江寧南唐要升墓中壁畫上的龍,不但頭部像獅子,就連整個身體也有點近似於獅子。龍吸收獅子形象,主要是為了言其神威,增加牠的神通。龍珠也是佛教東傳以後才有的。加上佛教中有一種寶珠,又叫摩尼珠、如意珠。我國唐宋以後,龍戲珠的出現,都與佛教有着淵源關係。
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中國龍文化研究:以澳門舞醉龍及其他個案為中心》
《中國龍文化研究:以澳門舞醉龍及其他個案為中心》
作者:鄭德華
出版社: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4/16/0101462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