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歷史行旅】當蒙元鐵騎碰上鐮倉武士  
作者:梁偉基   來源:橙新聞    2020-04-14 12:15
在江戶時代(1603-1867),日本著名詩人賴山陽(1780-1832)曾經以漢文寫了一首叫《蒙古來》的漢詩,其詩云:「築海颶氣連天黑,蔽海而來者何賊?蒙古來,來自北,東西次第期吞食。嚇得趙家老寡婦,持此來擬男兒國。相模太郎膽如甕,防海將士人各力。蒙古來,吾不怖。吾怖關東令如山,直前斫賊不許顧。倒吾檣,登虜艦。擒虜將,吾軍喊。可恨東風一驅附大濤,不使膻血盡膏日本刀。」這位賴山陽別號「三十六峰外史」,著有《山陽詩鈔》、《日本政記》、《日本通議》等,他最為人所熟知的著作就是《日本外史》,這部著作堪稱是日本漢文學史上最負盛名的作品。

【識港網訊】在江戶時代(1603-1867),日本著名詩人賴山陽(1780-1832)曾經以漢文寫了一首叫《蒙古來》的漢詩,其詩云:「築海颶氣連天黑,蔽海而來者何賊?蒙古來,來自北,東西次第期吞食。嚇得趙家老寡婦,持此來擬男兒國。相模太郎膽如甕,防海將士人各力。蒙古來,吾不怖。吾怖關東令如山,直前斫賊不許顧。倒吾檣,登虜艦。擒虜將,吾軍喊。可恨東風一驅附大濤,不使膻血盡膏日本刀。」這位賴山陽別號「三十六峰外史」,著有《山陽詩鈔》、《日本政記》、《日本通議》等,他最為人所熟知的著作就是《日本外史》,這部著作堪稱是日本漢文學史上最負盛名的作品。

賴山陽  圖:Wikimedia Commons

賴山陽過世數十年後,因為朝鮮問題,中日兩國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當時一首名為《元寇》的軍歌,在日本民間自發組織的「元寇紀念碑建設運動」中產生。這首軍歌可以說是繼承了賴山陽《蒙古來》的精神,借用「蒙元」來隱喻「滿清」,藉此激發軍人的作戰士氣。《元寇》由日本陸軍軍樂隊的永井建子(1865-1940)於1892年創作。這首軍歌最初刊載於1892發行的《音樂雜誌》第十九號,當時他以「人籟樂士」的筆名發表。據說,他在十三歲加入軍樂隊,二十六歲開始寫作軍歌,曾以軍樂次長的身份參與甲午戰爭(1894),被稱譽為「異色的進步文化人」。除《元寇》外,他還創作了《雪中進軍》(1895)、《步兵的本領》(1911)等軍歌。隨着日本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1904-1905)中取得勝利,演唱《元寇》已經成為不少官方紀念活動的固定環節,例如1931年7月1日,內務省和文部省在東京聯合舉辦「元寇弘安之役六百五十年紀念會」,會上文部大臣田中隆三等兩千餘名與會者就共同演唱了《元寇》。

無論是賴山陽的《蒙古來》還是永井建子的《元寇》,其創作意念皆源自元朝(1271-1368)兩次派兵渡海進攻日本的戰爭。在日本歷史上,這兩場戰爭分別稱為「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

1257年,蒙哥汗(1209-1259)決定親征南宋(1127-1279),卻命喪於四川合州(今重慶合川)釣魚城。忽必烈(元世祖 / 1215-1294,1271-1294在位)聞訊後,立即從鄂州(今湖北武昌)退兵,趕返漠北爭奪汗位,最終擊敗旭烈兀(1218-1265),成功繼承汗位,並於1271年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元朝建立伊始,高麗王朝(918-1392)馬上向其稱臣,並成為元朝跟日本溝通的橋樑,多次代表元朝派遣使者出使日本,卻不得要領。後來,元世祖親自派遣使者出使日本以求「通好」。當時,鐮倉幕府(1192-1333)的實際權力掌握在第八代執權北條時宗(1251-1284)手上。他完全沒有將元朝放在眼內,不僅對元世祖的「好意」置若罔聞,甚至將其派來的使者斬殺。同時,他亦預料到元朝有可能出兵進犯,於是強化了日本最靠近高麗王朝的九州的防禦措施。

北條時宗畫像,他於臨死前出家  圖:Wikimedia Commons
竹崎季長繪《蒙古襲來繪詞》(1293年),記錄了「文永之役」的情況  圖:Wikimedia Commons
竹崎季長繪《蒙古襲來繪詞》(1293年),記錄了「弘安之役」的情況  圖:Wikimedia Commons

面對北條時宗的傲慢與無禮,元世祖終於按捺不住,決定出兵日本。

1274年,元世祖任命忻都為征東元帥,統率蒙漢軍兩萬人、高麗軍五千六百人、水手六千多人,從合浦(今南韓昌原市馬山港)出發,渡海進攻對馬島,對馬守護代宗資國率領八十位鐮倉武士抵抗,結果全部戰歿。接着,元軍進攻壹岐島,壹岐守護平景隆率領一百位鐮倉武士抵抗,同樣是全部戰歿,平景隆亦切腹自盡。於是,元軍得以逼近肥前沿海諸島,並在博多灣登陸,鎮西守護藤原經資(?-1285)指揮鐮倉武士迎戰,與元軍爆發了「赤坂之戰」、「鳥飼潟之戰」,鐮倉武士全力作戰,射傷元軍將領劉復亨(?-1283)。畢竟元軍在武器裝備上佔有優勢,據《新元史》記載,當時元軍「發鐵炮,殲敵兵無算」,鐮倉武士處於不利的形勢,只有撤退至太宰府水城(今福岡縣太宰府市、大野城市、春日市交界處)。然而,因為元軍不擅長在山地作戰,所以無法突破九州複雜的地形進入九州腹地,加上鐮倉武士意志頑強,堅決抵抗元軍的攻勢,造成元軍不小的損失。結果,一場颱風竟颳翻了元軍兩百多艘兵船,元軍被逼撤退。據記載,這次戰役令元軍付出了「軍不還者無慮萬三千五百餘人」的代價。

元世祖畫像  圖:Wikimedia Commons
太宰府水城遺址  圖:資料圖片

北條時宗並沒有因為元軍撤兵而有所放鬆,並估計元軍會再一次發動攻勢,於是沿着博多灣海岸的西面以至東面,修築了一道約二十公里的石壘,以阻止元軍登陸,這就是所謂的「元寇防壘」。

1281年,元世祖發動了對日本的第二次進攻。這次軍事行動的規模更為龐大,元軍兵分兩路:一路由蒙古將領忻都等率領的四萬人,以及高麗將領金方慶等率領的一萬人所組成,從合浦出發;另一路由漢人將領范文虎(?-1302)等率領的約十萬人所組成,從慶元(今浙江寧波)出發。元軍奪取了壹岐島後,繼續向九州進發,並分散在不同地點登陸。後來,元軍先後兩次遭受颱風襲擊,共持續了四天,造成大部分兵船沉沒,連范文虎也差點溺斃,獲救後慌忙地率軍撤退,將大批元軍遺留在平戶島(今日本長崎縣北松浦半島西面),在颱風停止後被進攻的鐮倉武士襲殺,造成了大量傷亡。元軍第二次出兵日本,仍舊是無功而還。

靠近西南學院大學的元寇防壘遺址  圖:Wikimedia Commons

綜觀元軍兩次進攻日本,最終皆敗於颱風所造成的破壞。據一些日本水下考古學家研究指出,元軍兵船之所以被颱風大量摧毀,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元軍使用的兵船是在運河航行的平底船,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然而,江戶時代的日本人卻認為這股在海上突如其來的颱風,就是神武天皇的魂魄所掀起的「神風」。從此,「神風」一詞經常出現在日本史書之中。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為了挽回頹勢,日本軍方組織的採用自殺式襲擊跟美軍戰艦同歸於盡的特攻隊,同樣以「神風」命名,足見其影響已深入日本人心。

延伸資料:

李湖安:《戰場決勝者:強戰士大比拼》,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14年。

周思成:《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

〔日〕松村公太郎著,劉和佳、曾新福譯:《藏在地形裡的日本史:從地理解開日本史的謎團》,台北:遠足文化,2018年。

________

梁偉基,自小喜歡在歷史世界四處遊蕩的旅人。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4/09/010145581.shtml

责任编辑:wu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