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伯爵茶跡】科班與日籍作曲家
來源:橙新闻    2020-03-23 14:07
老上海時代曲,頗有科班出身的音樂家參與創作。他們有偶然結緣者,如賀綠汀、劉雪庵、黃貽鈞,也有主動投入者如劉如曾。至於梁樂音雖非學院派,卻也是在日本主修音樂,故一併論之。

科班作曲家

從左至右:賀綠汀、劉雪庵、黃貽鈞、劉如曾、梁樂音

好花常在嘆何曾。癡慢勸君休自矜。

小知大年齊物後,不傷一曲誤平生。

 

【識港網訊】老上海時代曲,頗有科班出身的音樂家參與創作。他們有偶然結緣者,如賀綠汀、劉雪庵、黃貽鈞,也有主動投入者如劉如曾。至於梁樂音雖非學院派,卻也是在日本主修音樂,故一併論之。

賀綠汀(1903-1999)與劉雪庵(1905-1985)畢業於上海音專,師從黃自,兩人相關作品皆非純為流行樂壇而寫。1934年起,賀綠汀為影劇作品配樂作曲,最知名的是《馬路天使》中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秋水伊人〉則是《古塔奇案》插曲。劉雪庵的著名藝術歌曲有〈飄零的落花〉、〈紅豆詞〉、〈踏雪尋梅〉、〈長城謠〉等,可稱作時代曲的僅〈何日君再來〉和〈西子姑娘〉兩首。〈西子姑娘〉本是國軍空軍軍歌,〈何日君再來〉則是一首探戈,被《三星伴月》導演擅自交給編劇填詞。淪陷時期,此曲由李香蘭翻唱,故被視為消極頹廢的「漢奸歌曲」。1957年後,劉雪庵打入冤獄,癱瘓失明,1979年才獲得平反。一曲誤平生,此誠有之。

年紀稍輕的黃貽鈞(1915-1995)也是黃自門人,1934年在百代國樂隊擔任演奏員。1939年起,為包括《孔夫子》在內的多部電影配樂,筆名黃立德。他創作的時代曲則以1943年電影《浮雲掩月》插曲〈莫忘今宵〉最著。此曲由李雋青作詞、龔秋霞原唱,令年僅二十八歲的黃貽鈞一舉成名。此後,他繼續為電影譜寫插曲,如〈竹籬笆〉、〈紅燈綠酒夜〉等皆是。1948年,到上海音專兼任教授。據說黃貽鈞作品不少,但因與百代關係不佳,鮮有流傳。1953年,黃氏成為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兼首席指揮。1978年獲選音協上海分會副會長。

劉如曾(1918-1999)對時代曲的創作興趣更大。他早年同樣就讀上海音專,勝利後參加雪聲劇團。1947年加入百代唱片,以劉今和金流的筆名創作了不少歌曲,溫婉之餘一樣具有中西融合的情調。其中〈自君別後〉和〈明月千里寄相思〉最為知名,皆劉氏自作詞曲。前者靈感顯然來自古樂府〈自君之出矣〉,而藝術歌曲風格濃郁,交由女高音屈雲雲(1927-2011)首唱。後者寫好後,要請吳鶯音演唱,吳鶯音卻以曲調不美而拒絕。所幸劉氏一再慫恿下終於答應,唱片竟然熱賣。由於劉如曾是學院派,加入百代時間又不長,因此台、港方面對他的了解一直很少。甚至如博聞廣識的關華石,也誤以為金流是黎錦光的又一筆名。1949年後,劉氏執教於上海戲劇學院,曾負責《智取威虎山》的音樂創作。

此外,不可不提的還有梁樂音(1910-1989)。梁氏原籍廣東,生於日本,十六歲返國,旋又赴日攻讀作曲及音樂理論,1930年代後期從事電影配樂。上海淪陷後,擔任中聯音樂組主任,主要作品有〈賣糖歌〉、〈戒煙歌〉、〈交換〉等,都是電影插曲。勝利後,人們才知道他一直奉命為國軍蒐集情報。後遷居香港,在港、台兩地繼續音樂創作。此時的知名作品有〈月兒彎彎照九州〉、〈未識綺羅香〉、〈生命如花籃〉等。以上前賢的故事,也許可讓我們反思文藝之雅俗,應如何共處。小大之辨是過程,萬物齊一是理想,一切文藝之間都不宜存有歧視――無論那是正向的,還是逆向的。

日籍作曲家

服部良一(左)和古賀政男(右)

大道空言四海通。暮來月色曉來風。

不知明日飄何處,淚眼寒山夜半鐘。

 

多年前看電影《宋家皇朝》,頗為喜歡。但演到蔣夫人抗戰勞軍,歌手唱起〈蘇州夜曲〉,不禁心頭一驚。我知道此曲絕不可能出現――因為那是服部良一(1907-1993)為1940年滿映影片《支那之夜》所作的插曲之一。此曲日文版為著名詩人西條八十(1892-1970)作詞,李香蘭演唱。其後滌亞譯成中文,1944年由白虹再度演繹――亦即《宋》片採用者。

服部良一誕生於大阪,擅長創作歌謠、流行曲和爵士樂。1938年,東京《日日新聞》派出慰問藝術團到中國前線勞軍,服部隨團前往。在華期間,藝術團先後訪問了上海、南京、蘇州、杭州等地,這為他日後創作〈蘇州夜曲〉埋下了伏筆。此時,他創作了一系列以中國為背景的音樂。而〈何日君再來〉、〈夜來香〉等時代曲,也在服部手中重新編曲,再由李香蘭演唱。

1940年,服部接下《支》片的作曲任務,手持西條的歌詞再度參訪蘇州,醞釀靈感。有趣的是,此曲最後卻成於杭州︰有天他和友人泛舟西湖,突然思如湧泉,隨即拿起薩克斯管吹了起來,〈蘇州夜曲〉於焉誕生。戰後,《支》片在大陸徹底禁播,但〈蘇州夜曲〉卻因旋律柔媚、歌詞雅緻,又無涉於政治,故在台港南洋廣為流傳,不知就裡的聽眾真以為這是中國歌曲。

抗戰勝利後,服部被遣送回日。不久,時代曲基地遷往香港,姚敏成為一時巨擘。由於服部和姚敏私交甚篤,因此一度受邀到港從事音樂創作,還據日本姓氏「Hattori」的諧音取名夏端齡。其日文歌曲也往往填上中文歌詞,影響了香港時代曲的發展。不過後來服部回顧一生,自謂最喜愛的作品仍是〈蘇州夜曲〉。

服部良一以外,另一位與時代曲有淵源的日籍創作人當數古賀政男(1904-1978)。1935年,古賀前往上海,發現了任光據廣東傳統音樂改編的〈彩雲追月〉,頗為驚艷。只是他覺得曲風略帶哀怨,故加以修訂,題為〈南の花嫁さん〉。(1960年代,慎芝將之改編為國語歌曲〈幾度花落時〉,此外還有台語版〈可愛的新娘〉,此皆後話。)1942年,滿映推出電影《迎春花》,仍由李香蘭主演。而同名主題曲則是古賀作曲、西條八十作詞。次年,陳歌辛以「金成」的筆名配上中文詞,題為〈期待〉,由白光演唱。

筆者以為,〈蘇州夜曲〉與〈期待〉等作品是為時代曲不可或缺的組件,其於小調之鄉土、爵士之洋氣雖皆有未及,而旋律則極盡婉轉委曲之美,此自是日本樂風影響所致。這兩曲放在海派作品中,一耳便可聽出,但若混於台系歌曲,則幾乎淄澠莫辨矣。於茲亦可知音樂文化之脈絡。

________

 

陳煒舜,別號「尼古拉伯爵」,文化混血者,時空座標下的鄉愁客。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3/20/010143415.shtml

责任编辑:wu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