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由維安到鄉議 閱讀彭樂三(下)
作者:錢樸   來源:橙新聞    2019-12-26 11:51
彭樂三1905年定居粉嶺後,漸見當局執法沿用與鄉村風俗習尚格格不入的英國法律,判決新界家庭、婚姻、商業、訴訟案件,每不考慮美俗禮教,令人不服。

【識港網訊】彭樂三曾說:「人生之目的,在於造成幸福,享受幸福,然幸福非可以一人之力所得致,必須合多數人努力同工,才能獲得;且幸福亦非一人一家所能獨享,必須群眾合哺鼓腹,怡然自得,而後吾之一身一家,才有享受幸福之可能」,又說:「團體事業之隆盛,固賴有人為之開闢倡導,亦賴有人為之繼繩光大,否則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也,然而守成不易,創業實維艱矣」。如果今日有人能踐行這兩段話於社會,我看甚麼社會深層矛盾也能解決,教育和治安不成問題。何樹德(1934)描述他在崇謙堂所見,引證彭樂三坐言起行,並不空談道德,而以事功改變世界:

人生德業事功之成就影響於環境者至鉅……晚年退休之志……輒以組織模範村相期許出……出入有公路,靈修有教堂,教育子弟有學校,療治疾病有醫院,死殯有公墳,人各安其居,樂其業,而又能親愛卹睦,合於古訓,相友相助相扶持之旨也……全村男女百餘人悉信奉基督,親愛友助,不啻家人至親,有基督化福音村之稱。

2006年翻新前的崇謙堂 圖:Wikimedia Commons-Chong Fat

英國佔領新界初期,總督卜力以《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承諾保留原鄉地權生活方式及風俗習慣,但彭樂三1905年定居粉嶺後,漸見當局執法沿用與鄉村風俗習尚格格不入的英國法律,判決新界家庭、婚姻、商業、訴訟案件,每不考慮美俗禮教,令人不服。為此在1922年建議設「維安公局」,選出有公信力紳民,辦理民事。彭樂三被選為局長,解紛紓困,造福鄉民,但成立年半後,「維安公局」被政府取消。

更惹新界民憤的是,政府1910年開始不斷出售新界土地,至1923年更擬推出《民田建屋補價條例》,規管村民農地建屋需補價。荃灣、粉嶺、元朗等鄉紳提出反對,得各區附和,上書港督司徒拔,指《條例》有違《專條》,請予收回。1924年8月24日,新界30餘村代表共102人在大埔文武廟開會商議回應行動。相同地點相同人物相同問題,令人聯想1899年反英六日戰爭前夕的風雨欲來氛圍。

從謙學校 圖:Wikimedia Commons-Chong Fat

可是今回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的血氣,被現代共和精神取代,關鍵是彭樂三在場,提議每區舉代表組織「九龍租界維持民產委員會」,後改名為「租界農工商業研究總會」,成立了很可能是全港第一個有現代意義的壓力團體。因《條例》一名有「農工」一詞,有輿論指是赤化組織,又竟然有人相信,以致未能註冊。仝人上書殖民地大臣及不斷與理民府交涉,均無結果。交涉期間發生省港大罷工,數十萬港人行路上廣州,形勢之險峻,不次於今天。

1925年11月英國委任金文泰(Cecil Clementi)接替鷹派的司徒拔。金文泰是通粵語的漢學家,世紀初任官學生時,在北區量度土地,幫忙及協調客家人擁有地骨權,了解新界鄉情,多番接觸鄉紳,1926年5月生日會席間,應允新界農地轉屋地無須補地價。他有常識,知道當時彭湃在海陸豐組織的蘇維埃工農會,隱藏殘殺鄉紳地主的目的;香港鄉紳地主,哪會成立目的在殘殺自己的組織?總會中「農工」兩字沒有赤化意味,但現今非常時期,始終敏感,恐後人誤會,金文泰建議易名「鄉議局」(Heung Yee Kuk),以聯絡官民感情,使下情得以上達,日後並賦予更多權力,可辦理一般民事案件。彭樂三驚覺「鄉議局」豈非是他早前倡議的「維安公局」升級版?當然欣然接受。金文泰又一次大力支持了客家人。其後金文泰解決罷工問題,和華人領袖兩度登青山題「香海名山」,受港人歡迎程度不下於麥里浩。港九在很多年之後才有市政局,鄉議局竟比之有更自主自治的政體,實是香港政制史上的現代創新。彭立三曾七年任鄉議局主席,公信力與調解力空前絕後。所謂懷柔分化手段當然成為金文泰當時左派如魯迅及現時左膠詬病的理由。

彭湃 圖:Wikimedia Commons
青山禪院香海名山牌坊 圖:Wikimedia Commons-Chong Fat

因石湖墟一直壟斷日用農產零售批發市場,且由上水圍廖族操縱,1946年粉嶺圍彭富華發起,得彭立三及李仲莊兩耆紳聯合各村鄉紳,領籌組織「聯和置業有限公司」,興建聯和墟。彭立三1918年為維繫各村感情組織「聯安堂」及「聯和堂」,以故「聯和墟」一名由他而來,以致是計畫之初心,已屬公論。1947年彭立三病逝,四子彭朝仁接替參與,聯和墟1953年終落成。彭朝仁任從謙學校教師八年後,值日本侵華,回國參加青年遠征軍,戰勝而回。黃佩佳當年心願,由他實現。彭朝仁與黃佩佳年紀相仿,他常掛口邊那位投筆從戎的故人,信不信就是彭朝仁?

郭士立期望福音改善中國人民生活的願望,太平天國沒有透過北風怒號的方式達成,反而是香港這一批客家教士及其子孫,透過和煦陽光實現了幾分。說他們不過是中國極微不足道一小處地方一群寂寂無名人物,做過一點點芝麻綠豆的事,鐵定在香港史湮沒,遑論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痕跡,我絕對贊成;可我總是覺得,他們比起很多赫赫有名的歷史名人,不論是客家還是非客家的,帶給人們較多的幸福。這當然只是一個粉嶺人的歷史偏見而矣。

於2002年停用至今的聯和市場 圖:Wikimedia Commons-K.C. Tang

_________

錢樸,第五代香港人,好打聽舊時故地前人逸事,願得見新世代憶記繼承轉化發揚。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12/24/010135113.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