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說到平安夜,想必很多人的腦海中會浮起《平安夜》這首每年此時從街頭唱到街尾的聖歌。《平安夜》(Silent Night)為奧地利民間所創,後來傳到德國,再傳遍整個世界,可是歌曲到了中文地區似乎有點水土不服,配上中文詞後唱起來顯得特別彆扭,然而傳唱多年,已成經典,平安夜不聽《平安夜》,好像總缺了點甚麼。
關於《平安夜》的緣起,背後有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1818年12月23日的晚上,也就是平安夜前夕,在奧地利薩爾察赫河畔的奧本村裡,有一隻老鼠溜進村裡古老的聖尼哥拉斯教堂的風琴樓廂裡。這隻饑寒交迫的小東西到處跑、到處咬,居然把風箱咬出一個大洞來!老鼠終於知道這個地方沒有吃的,也就離開了。
到了24日清晨,奧本村的小學老師弗蘭茲‧格魯伯,來到聖尼哥拉斯教堂,他同時是教堂的風琴演奏家,很受村民尊敬。格魯伯之所以那麼早就到達教堂,是為了準備聖誕之夜做彌撒時用風琴奏樂,讓村民一同頌歌。
格魯伯走到風琴旁邊坐下,腳踩上踏板,按下琴鍵,可是……風琴只發出幾聲嗚咽似的微弱氣息,他覺得非常奇怪。正當格魯伯俯身察看風琴出了甚麼狀況的時候,他的好朋友約瑟夫‧莫爾來了。

莫爾是一位教士,也是個音樂家,當時奧本村教堂的正式神父還沒派來,莫爾便臨時頂替這職位。格魯伯一臉驚恐,問他的朋友:「約瑟夫,到底發生甚麼事了?」那位年輕的代理神父舉起雙手,做出一副絕望的神態,並示意格魯伯起來跟他走。
莫爾似乎知道風琴發不出聲音的原因,他領着格魯伯走到樓廂裡的風琴鍵盤後,指向鼓風的皮風箱上一個大洞說:「今早我發現這個洞,一定是老鼠咬破的。」格魯伯不可置信地看着那個洞,聖誕彌撒缺了風琴演奏,這簡直是最荒謬的事!他禁不住喊道:「真該死!現在可糟了,我們該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莫爾有點腼腆地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對格魯伯說:「我寫了一首短詩,或者可作為歌詞湊合着用……」格魯伯拿起莫爾所寫的詩,讀了幾行,頓時覺得有一股奇異的靈氣貫穿脊樑,耳邊隱約地響起了這些詩句的樂聲。

莫爾說:「既然風琴已經用不了,那麼,你是否可以把這首短詩用吉他琴配個曲,也許還可以請一些孩子組成童聲合唱隊來唱唱,弗蘭茲,你看怎麼樣?」格魯伯很高興,幾乎是跳起來說:「當然好呀!好!好!給我吧,我拿回去看看是否能把曲子寫出來!」
格魯伯飛奔似地踏着積雪回到村子裡,一路上沉浸在他的樂曲構想中。
「平安夜,聖善夜,萬暗中,光華射。照着聖母也照着聖嬰,多少慈祥也多少天真,靜享天賜安眠,靜享天賜安眠。」格魯伯準備寫給孩童合唱的曲調在他的腦海中迴盪。回到他那簡樸的住房裡,格魯伯坐在古老的鋼琴邊,面對牆上的十字架,終於譜寫出完整的曲子。

那天下午,莫爾的書房裡聚集了十二名男孩和女孩,他們穿着毛長襪、外套和圍裙,並排站在一圈圈的冬青花環下,顯得整齊漂亮而又充滿生氣。排練開始了,格魯伯和莫爾各自彈起他們的吉他琴,指導孩童頌唱。一開始大家對曲子都不太熟悉,不論彈或唱都有點粗糙,第三部分的旋律似乎又不太妥當,但很快地便越彈越好,越唱越好。
到了聖誕之夜,教堂裡點燃的幾百支燭光,令原本冰冷的氛圍增添幾分溫柔慈祥的氣息,加上佈滿青松、萬年青、聖漿果等植物裝飾品,更是令人期待進行莊嚴的彌撒儀式。差不多時候,村民便陸陸續續走進教堂,一起擠坐在長條硬板櫈上。
當莫爾和格魯伯拎着他們的吉他,隨着十二名男女兒童走上聖壇時,群眾都感到十分驚訝。格魯伯則淡定地向他的樂隊點頭示意,琴弦隨即便撥響了。接着,莫爾的男高音和格魯伯的男低音,響徹那座古老的教堂。
《平安夜》由此首次被人們唱出,可是,到了第二天,誰也不曾記得這首臨時安排的頌歌。

翌年春天,一位名叫卡爾‧毛拉赫的風琴修理師從齊勒塔爾來到奧本村。他一邊修風琴,一邊問格魯伯:「風琴壞了,你們怎樣做聖誕彌撒呢?」格魯伯遂提起那曲子的事,他說:「其實這沒甚麼好提的,我甚至忘了把曲譜塞到哪裡去了。」毛拉赫表示想看看曲譜,格魯伯只好走到教堂深處的一個小櫥前,去翻動塞在那裡的塵封已久的亂紙堆,《平安夜》的曲譜果然在其中。
毛拉赫看着樂譜,細細哼着調子。他問格魯伯:「可以讓我帶回去看看嗎?」格魯伯大笑起來:「你儘管拿去吧!再說,你把琴修好後,這東西更是一點用處都沒有了。」毛拉赫走後,格魯伯也忘了這件事。
然而,《平安夜》卻在橫越奧地利和意大利的齊勒塔爾山中迴響,並且開始了它遠播世界的歷程。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12/24/010135200.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