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近日,香港文學館主辦的香港文學季2019正式開幕,本年度賽馬會「過去識」本土文學普及教育計劃以「居家」為題,開幕講座則取名為「居心何在•隨遇而安」,更邀得跨媒體藝術工作者彭秀慧與作家韓麗珠一起,暢聊她們關於居所和家的見解。
二人在講座中分別分享了自己的獨居經歷。自編自導《29+1》的彭秀慧表示,自己從29歲開始獨居,當時的她覺得人生需要一個嶄新的開始,便獨自搬去西貢村屋,享受無邊的天、海與無盡的樹木。找房子的經歷也很因緣巧合:她與朋友在西貢閒逛,看到小巷中有兩位阿叔聊天,隨口問:「知道何處放租嗎?」阿叔答:「我這裡就可以」,意外獲得新居。彭秀慧在人潮洶湧又方便的尖沙咀長大,當進入西貢的麥當勞,發現用餐的人懷著「放假的心情」,覺得新奇又有趣。
村屋的人情味令彭秀慧難忘:睡午覺可以放心不關門,鄰居會過來送湯,下雨屋子漏水時大家前來幫忙……在當中成長的記憶與和鄰居相處的記憶交疊,令彭秀慧搬家時萬分不捨。
鄰居太過熱情這點,在韓麗珠的處境中卻是扣分項。她回憶自己獨居於龍珠島的日子:龍珠島上沒有便利店,鄰里間近到可以辨識哪家拉門、誰回到家,大家也習慣大聲討論私人事務,這樣的親密度,讓韓麗珠覺得有些「難以忍受」。當她的貓不慎走失,幾乎家家戶戶都知道,所有人見到她都會問:「你的貓找到了嗎?」大家的好意令韓麗珠感到溫暖,但也讓她覺得是時候離開。「我更懷念大家在公寓樓下互不打攪的默契感」,她笑。
彭秀慧認為,人們能夠透過獨居學到很多東西,比如種瓜得瓜、有因必有果,比如學習如何安排和管理、如何愛護自己與自己的家。韓麗珠則表示,當自己心中不安,想找個偏僻的地方躲起來時,會選擇獨居,但因為一直缺乏安全感,會盡量控制自己的「身外物」數量,以保證可以隨時離開。
關於「家」,彭秀慧提出了這樣三個聯想:一、什麼能讓自己「感覺回到家」?二、你有多想留在家?三、你由何時開始想擁有一個家?她特別提到,在香港,大家習慣在公共場合,如餐廳、咖啡館、酒吧見面,卻極少邀請朋友到家裡玩,有時可能一生人都見不到朋友穿拖鞋的樣子。她認為,由這樣一件事,或許能窺得香港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方式,以及居住環境狹小對人們有關家的歸屬感的影響。
對彭秀慧和韓麗珠這樣的創作者而言,創作或許可被看作是她們的一個抽象「居所」:創作需要與時間、環境成為對手,但在全身心投入創作、與自己展開對話時,卻能獲得極大的安全感。正如《29+1》中的林若君在現實中碰壁時,就想離開、「回家」。
彭秀慧認為,「家」或許就是一個在當中有愛有恨,但永遠不希望有外人涉足與干擾的地方,能有「想要捍衛的歸屬感」。她希望大家無論在現實中還是心靈上,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個「家」。
除開幕講座外,文學季還將於即日起至8月期間舉辦大型跨媒介展覽、專題講座、創作坊及社區導賞等一系列活動,詳情可按此處查詢。
圖:Trista Luo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7/02/0101205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