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手鐲文物見證奴隸血淚史
作者:荃 葵   來源:大公報    2019-06-20 10:51
香港文化博物館的“百物看世界—大英博物館藏品展”,為大英博物館借出展覽的一百件文物,其中一件(組)名為“馬尼拉貨幣”,負載著殖民主義與奴隸買賣的沉重和血腥內容。
图:五十枚铜手镯记载了非洲殖民时代奴隶贸易的历史

【識港網訊】這件文物名為“馬尼拉貨幣”。一般人可能覺得奇怪,貨幣不是圓形硬幣或紙幣的麼?怎麼會是手鐲的模樣呢?這些手鐲的確曾是錢幣,大約於西元十五至十八世紀出土於非洲尼日利亞,共五十枚,以青銅及黃銅製造。“馬尼拉”,葡萄牙語是“手鐲”之意,式樣和大小都跟一般手鐲無異。這件珍貴文物最近出現於香港文化博物館的“百物看世界—大英博物館藏品展”,為大英博物館借出展覽的一百件文物中其中一件(組)。

“馬尼拉貨幣”負載著殖民主義與奴隸買賣的沉重和血腥內容。銅手鐲錢幣,是那時富人佩戴在手上以炫耀財富的象徵。那時候的非洲,奴隸貿易很普遍,五十枚“馬尼拉”,即五十枚這樣的銅手鐲,就能買下一個黑人奴隸。“馬尼拉”主要在歐洲製造,歐洲人用它來與西非商人交換香料、珊瑚、象牙等,也用於贖買人質和戰俘。殖民主義者為了經營美洲殖民地,起初以契約形式僱用白人在種植園和礦山工作,及後發現人手嚴重短缺,白人價貴,也不好管理,便想到用價廉且易於管理的非洲黑人,買賣黑奴便視為“理所當然”的醜惡勾當。其實,自西元一四四一年起,一支葡萄牙探險隊在非洲西部擄掠了十二名非洲黑人,帶回葡萄牙里斯本出售,就開始了殖民主義國家對黑非洲奴隸的買賣。歐洲資本家從中獲得巨額財富,促進了歐洲的經濟繁榮。奴隸買賣延續四個世紀,使億萬黑人賠上了生命。

這些文物由青銅和黃銅製成。金、銅,古時中國和歐洲都視之為錢。漢語有“金錢”,古人稱“銅”為“金”;十九世紀英國作家查理斯.狄更斯在《董貝父子》中有一個情節:董貝的兒子問他什麼是錢,董貝說:金子、銀子和銅就是錢。在當時的非洲,銅被視為“赤色黃金”。青銅鑄造性好,耐磨且化學性質穩定;黃銅的機械性能和耐磨性能都很好,適合於製造精密儀器如槍炮彈殼、船舶零件、硬幣等。黃銅也能造鑼、鈸、鈴、號、銅管等樂器,此因黃銅的聲音別具一格。

殖民地,一個代表剝削的名詞。非洲各國今天是獨立自主的國家,有適合自己走的道路,不容外國勢力干預內政。在那土地上的奴隸貿易已成為歷史,是刻骨銘心的血淚史。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