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胡野秋開講《落腳之地》:你的深圳第一站,藏着整座城的秘密!
作者:黃鶯   來源:香港商報    2025-11-26 10:02
近日,在深圳書城中心城北區大台階,一場關於深圳這片土地的溫度對談,在這裏發生。文化學者胡野秋帶着他的新書《落腳之地》,與現場讀者一起,解鎖了深圳地名的「記憶密碼」,也戳中了無數「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內心。

近日,在深圳書城中心城北區大台階,一場關於深圳這片土地的溫度對談,在這裏發生。

 文化學者胡野秋帶着他的新書《落腳之地》,與現場讀者一起,解鎖了深圳地名的「記憶密碼」,也戳中了無數「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內心。

 本場活動由深圳市委宣傳部主辦,深圳出版集團、深圳報業集團承辦,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以及深圳書城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執行。文化學者、作家、導演胡野秋先生和現場觀眾分享了其新書《落腳之地》的主要內容,與現場讀者們開啟一場關於深圳地名、城市記憶與身份認同的「文化尋根」之旅,共同了解深圳的「前世今生」。隨後與主持人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副總編輯劉悠揚展開對談,就「深圳的文脈與自己的關係」等主題與現場讀者互動交流。

 顛覆認知!你所以為的深圳,可能全是誤讀?

 「在座的誰家裏,還留着一張邊防證?」活動初始,主持人劉悠揚以「邊防證」作為引子,喚起了許多於80、90年代來深奮鬥者的記憶。「從邊防證到身份證,從『來了就是深圳人』到『我們與深圳這座城市的連結點』,正是在這些地名的變遷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她在活動中表示。

 深南大道的命名從何而來?羅湖又為什麼叫「羅湖」?深圳真的只有幾十年的歷史嗎?

 「深圳無疑是中國最著名的城市之一,但是這座城市同時又是被誤讀最深的城市」,文化學者胡野秋談論道,他以新書《落腳之地》為線索,從個人落腳深圳的第一站「巴登街」講起,逐步展開一幅跨越千年的深圳文化地圖。他指出,深圳並非如外界所誤解的「一夜之城」「文化沙漠」,而是擁有7000年人類活動史、1700年建城史的文明之地。「深圳的『深南大道』,不是『深圳南邊的大道』,而是從『深圳鎮』到『南頭』的古代通路;再如『羅湖』的「羅」是古越語中「山」的意思,以前的羅湖確有一座羅湖山。」

 「觀瀾」曾經是「官難」! 這個名字竟源於清朝時百姓對「當官難」的調侃,後來才被風水先生雅化為「觀水之瀾」。胡野秋先生用紮實的史料與生動的講述,還原了「觀瀾」從「官難」到「觀瀾」的演化過程,「巴登街」從「陂下墩」到「巴登」的語言流變,以及「翻身村」「土洋村」「西麗湖」等地名背後的歷史年輪。他強調,地名不僅是地理標識,更是「城市記憶的容器、情感的載體」,是深圳作為「移民之城」的精神根脈。

 「我們有幸落腳於深圳這片熱土,在此建功立業。但如何與這座城市更好地匹配?」胡野秋先生在現場揭曉答案:深入了解它。

 「唯有讀懂它,才能實現一場真正的『雙向奔赴』,與它同呼吸、共命運。」

 從他鄉到故鄉,深圳人的身份認同感從何而來?

 「人的一生,是一個尋找『落腳之地』的過程。」胡野秋先生分享道。

 在對談環節,主持人劉悠揚回憶起自己初到深圳時的經歷,她坦言,自己用二十年的時間探索深圳與自己的連結:去了解、認識它,去認同、熱愛它。而深圳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此心安處才是故鄉,來了就是深圳人。」對於來到深圳的人來說,更注重的是你的心是否跟這個城市同頻共振。」

 胡野秋先生進一步指出,深圳的可愛在於其「包容性」與「精神空間的構建」。「深圳不會問你從哪裏來,它只關心你要到哪裏去。」他鼓勵所有在深打拼的人,不僅要在這裏「落腳」,更要通過了解城市歷史,與這座城市「血肉相連」,把深圳打造成「精神的家園」。同時,他希望深圳的新生代從小建立對深圳本土的文化自信,不只是浮於表面的認知,而是深刻認同「我們是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

 聽完分享後,在現場觀眾踴躍「搶麥」,積極互動。讀者江先生坦言,自己每周末都要帶孩子到深圳書城中心城看書、聽講座,有幸聽到胡野秋先生關於《落腳之地》的分享,激發自己對深圳歷史的探索欲。現場觀眾王女士感慨,「深圳不止是經濟特區與科技之都,更是一個有故事、有溫度、有靈魂的『落腳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古文字書法家蘇雲先生也來到現場聆聽講座,他帶來了專門為胡野秋老師題寫的書法作品並上台贈送,以賀《落腳之地》新書出版,現場氣氛熱烈。

责任编辑:zhan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