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請求,經中央批准,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邀請中央宣講團成員,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和中央宣講團成員,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祝衛東來港宣講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
特區政府今日(25日)上午在政府總部舉行宣講會,向社會各界人士宣講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祝衛東致辭時表示,今天與大家交流全會精神的學習體會,主要交流三個方面內容:一是充分認識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的重大意義;二是準確把握「十五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任務;三是深刻領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

祝衛東說,第一個大方面是充分認識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的重大意義。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擘畫了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是新的歷史起點上乘勢而上、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又一次總動員、總部署。習近平主席在全會上的工作報告和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重大原則、戰略任務和根本保證,全會最重要的成果是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中國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頂層設計,為梯次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戰略擘畫。
祝衛東續說,《建議》起草的過程是充分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的過程。起草過程中,在廣泛徵求各地各部門意見的基礎上,組織召開多場座談會,徵求各民主黨派和經濟界、科技界基層代表的意見建議。同時面向全社會開展網絡徵求意見,共收到300多萬條留言,從中整理了27個方面,共1500多條建議,許多內容被吸收到《建議》的相關舉措中。通過廣泛徵求意見和深入調研,有效匯集黨內外智慧,廣泛凝聚社會共識。《建議》出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優勢的又一次生動體現,制定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重要制度,制度有政治優勢。通過繼續制定和實施一個個五年規劃,保持了國家戰略的連續性、穩定性,有力引導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健康發展。《建議》堅持中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相貫通,堅持全面規劃和突出重點相協調,勾勒了一副目標明確、路徑清晰、催人奮進的新藍圖,必將匯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磅礴力量。
第二個大方面是準確把握「十五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任務。祝衛東首先介紹了中國發展階段取得的重大成就。他指出,這些成就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十四五」這五年,中國發展歷程極不尋常、極不平凡。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任務,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迎難而上,砥礪奮進,經受住世紀疫情嚴重衝擊,有效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推動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一是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中國經濟總量持續較快增長,國內生產總值(GDP)從2020年突破100萬億元,連續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三個大台階,2025年預計可達140萬億元;這5年中國GDP增量預計超過35萬億,較世界排名第三的德國經濟總量還要多;中國經濟增速平均為5.5%,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和重要引擎。可以說,中國經濟體量在經受各種風險挑戰衝擊下,還能保持這麼高的速度,持續高質量發展,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也屬罕見。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連續兩年達到1.3萬美元,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現行高收入國家水平。
二是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2024年中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總量超過3.6萬億元,僅次於美國。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數據,2024年中國受理專利申請180萬件,數量是美國的三倍多,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躍升至第十名,成為創新力提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中國空間站「天宮」、國產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國產大飛機C919等一批大國重器集中湧現;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新三樣享譽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仿生機器人等讓世界眼前一亮;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從2020年的140萬輛,躍升到2024年的1300多萬輛,佔全球比重超過60%;工業機器人、無人機等產量居世界首位。同時,集成電路、量子技術、生物醫藥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這些成果很多都是在克服外部打壓、技術封鎖的情況下取得的,極為不易,非常難得。
三是改革開放持續深化。中國深化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對外開放範圍更廣、領域更寬、層次更深。經濟發展動能不斷集聚,發展活力持續迸發。市場經濟基礎制度規則不斷健全,出台了民營經濟促進法,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同等保護,一視同仁。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製造業外資准入限制清零,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縱深推進,物流服務降本增效,中國作為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更加鞏固。2024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43.8萬億,連續8年居世界第一,服務貿易突破1萬億美元。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合作範圍擴大到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國家免簽政策持續擴大,「中國遊」、「中國購」成為國際熱詞。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認識中國,愛上中國。
四是民生保障扎實穩固。中國就業基本盤保持穩定,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城鎮新增就業每年穩定在1,200萬人以上,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20年的3.2萬元增加到2024年的4.1萬元,年均實際增長5.5%。中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衞生體系,基礎教育普及程度穩居世界中上水平。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4年,全國基本養老參保人數達到10.7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居民人數保持在13億人以上,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9歲。中國高鐵運營里程是全球其他所有國家總和的兩倍,高鐵已成為中國的一張新名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穩步提高,社會保持穩定安寧。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世界命案發生率最低、刑事犯罪率最低、槍爆案件最少的國家之一。在各類社交媒體上,經常看到外國遊客曬出在內地深夜出門購物逛街的經歷,讓很多外國網友對中國的治安良好感到驚訝和羡慕。
五是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綠色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鮮明底色。與10年前相比,中國全國重點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累計下降了56%,重污染天數減少92%,中國成為全球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全國地表水優良水體比例超過90%,中華民族的兩條母親河——長江和黃河幹流全線達到了二類水質標準;國家森林覆蓋率超過25%,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快最多的國家;中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比重歷史性超過煤電,每用三度電就有一度是綠電。2012年以來,中國以年均3.4%的能耗增速,支撐了年均6.1%的經濟增長,碳排放強度累計下降超過35%。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優質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老百姓最直觀的感受和最普惠的福祉。
六是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中國人講「民以食為天」,這些年,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端得越來越牢。2024年全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全球每生產5斤穀物中就有1斤多產自中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500公斤,遠超國際糧食安全警戒線,肉類、茶葉、水果、水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中國已佔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0%的人口。不僅吃得飽,還吃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健康,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中國用8年時間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近1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摘帽」,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打贏脫貧攻堅以後,中國設立5年的過渡期,即2021年到2025年,繼續實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幫扶政策,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中國減貧脫貧的成功實踐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和高度讚譽,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中國貢獻,提供了中國方案。祝衛東表示:「中國近年持續推進鄉村振興,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鄉村面貌發生形神兼備的巨大變化,農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現在到內地農村去看看,許多鄉村環境更美了、人氣更旺了,山鄉巨變,田園風光,已經成為讓城裏人羡慕的地方。」
此外,祝衛東進一步介紹,中國在政治、文化、國防、外交及黨的建設等領域,在5年內也發生很多重大變化,取得很多重大成就。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向縱深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他指出,「十四五」時期,粵港澳大灣區協同聯動融合發展,區域經濟總量躍上14萬億元,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三地合作交流走向深度,超過20萬港澳居民在廣東工作、生活;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等建設進入快車道。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中央全力支持香港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維護自由開放規範的營商環境,拓展暢通便捷的國際聯繫,有力促進香港「從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實現經濟蓬勃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大局總體穩定。香港站穩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榜首,國際金融中心排名穩居世界第三,全球競爭力重返前三甲。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處理約80%的離岸人民幣結算,世界人才排名中躍升至亞洲第一、世界第四。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國家好,香港一定好,香港好,國家會更好。
祝衛東又介紹「十五五」時期對國內外發展形勢的基本判斷。他表示,中共二十大明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通過「十四五」、「十五五」及「十六五」三個「五年規劃期」不懈努力,繼續奮鬥實現。過去5年,「十四五」已實現良好開局,打下堅實基礎。
從國際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變亂交織。變的一面深入發展,亂的一面更加突出。中國發展既面臨難得機遇,也伴隨嚴峻挑戰,總體看,機遇仍然大於挑戰。
一方面,中國具備主動運籌國際空間,塑造外部環境的諸多有利因素。當前,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全球南方群體性崛起,成為國際秩序變革的關鍵力量,深刻改寫國際政治格局和世界經濟版圖。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和全球南方的重要一員,在國際事務中已經並將繼續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四大全球倡議,即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都代表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符合各國人民共同願望,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突破,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技術創新呈現多技術交叉融合和群體性躍升的態勢。產業化進程加快,中國在部分領域已經形成先發優勢,新技術應用場景和市場空間廣闊,為中國搶佔技術和產業發展先機提供有利條件。
另一方面,中國發展面臨諸多外部風險挑戰,地緣衝突易發多發,世界動蕩加劇。烏克蘭危機、巴以衝突等地區衝突延宕外溢,國際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經濟貿易秩序遇到嚴峻挑戰,全球化面臨深度調整,特別是少數西方國家固守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把中國視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實施全方位圍堵遏制,試圖遲滯甚至中斷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國要準確把握外部形勢變化趨勢,搶抓機遇,化危為機,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航船行穩致遠。
從國內看,中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體系優勢、豐富人才資源優勢更加彰顯。此外,還有市場優勢、產業體系優勢及人才資源優勢等。這些都是中國在「十五五」時期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潛力所在、底氣所在。
祝衛東表示,第八屆立法會選舉正在有序展開,迎來全力拚經濟、謀發展的最好時機,同時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有廣泛的國際聯繫。四中全會提出,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內涵豐富,指向明確,充分體現中央對港澳發展一以貫之的關心、重視和支持,未來對港澳的政策支持力度會更大,範圍會更廣。希望香港抓住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機遇,主動對接國家「十五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更好發揮連接祖國內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橋樑和窗口作用,更好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奔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第三個大方面,深刻領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
從指導思想看,《建議》從使命任務、戰略取向、發展路徑、目標指向等方面提出總體遵循,提出了「五個以」、「兩個推動」、「一個確保」的明確要求。「五個以」包括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全面從嚴治黨為根本保證,明確了發展的主題、動力、目的和保障;「兩個推動」即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明確了經濟和社會這兩個方面的發展的目標要求;「一個確保」就是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明確了未來5年發展的目標指向。
從重大原則看,《建議》提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的六個重大原則:一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二是堅持人民至上;三是堅持高質量發展;四是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五是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六是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
從主要目標看,《建議》着眼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明確提出「十五五」時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這七個方面的主要目標。
目標堅持了系統觀念,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兼顧系統全面和突出重點,推動各方面協調發展,共同進步;目標突出了戰略導向,把「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與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貫通起來,聚焦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關鍵因素,以五年階段性目標的完成,來支撐現代化戰略堅決實施;目標把握了階段性要求,目標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中國的發展條件,統籌積極有為和切實可行,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參照以往慣例,《建議》主要提出定性目標,具體的定量指標和重大工程項目將在「十五五」規劃綱要中予以明確。
祝衛東表示,藍圖已經繪就,奮鬥正當其時。展望未來5年,充滿信心,滿懷期待,在習近平主席領航掌舵和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戮力同心,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持續增強,國際地位將持續提升,人民生活將更加幸福美好,定能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