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御制糖果盒 見證皇室贈禮的文化流轉
來源:香港商報    2025-11-25 10:42
御製糖果盒的贈禮傳統源於歐洲宮延文化,而在日本的皇室典禮中,會精選御製糖果盒頒贈予特定人士,承載着權力、祝福與跨文化交流。現正於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舉辦的「銀匣瑰寶:日本御製糖果盒」展示了122件糖果盒。

【識港網訊】御製糖果盒的贈禮傳統源於歐洲宮延文化,而在日本的皇室典禮中,會精選御製糖果盒頒贈予特定人士,承載着權力、祝福與跨文化交流。現正於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舉辦的「銀匣瑰寶:日本御製糖果盒」展示了122件糖果盒。博物館總監羅諾德(Florian Knothe)在專訪中向記者介紹,這些盒子多爲不同活動特別製作,並即場贈予出席者。展覽按日期順序排列,令觀眾直觀地看到這項文化習俗隨時間的延續與變化。

DSC01895 2.jpg

在透明展櫃中,觀眾可從不同角度細看各個糖果盒的造型差異。

 

在早期的歐洲宴會尾聲,有傳統贈禮文化,每位賓客都會獲贈一只裝着糖果的小盒,以示款待與紀念。19世紀起,這一形式被引入日本,並透過日本傳統工藝與禮儀文化重新演繹,逐漸成爲皇室身份的象徵。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總監羅諾德指,這種跨文化的交流與轉譯正是館方格外關注的部分:展覽以時間順序呈現,讓觀衆得以看見某項工藝在日本持續發展的脈絡,也從中意識到不同文化在歷史中的互動與影響,以及一種藝術形式如何在另一種文化語境下被再發展。

 

Image 11-20-25 at 3.10 PM 3.jpg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總監羅諾德在專訪中談及糖果盒的製作商,這些作坊構成一條跨越多年、持續為皇室製作御製糖果盒的脈絡。

   展品循時序展開

展覽沿時間軸講述御製糖果盒的故事,許多甚至可以對應到某次宴會或慶典。每個展櫃陳列十多件糖果盒,同一櫃內的有些作品出現時間只相隔數周或數月。觀眾邊看日期,邊比較造型的轉變,能感受某一時期皇室舉辦儀典的密度,及展出器物如何隨場合而變化樣式。展品也是標識歷史節點的紀念物,如憲法頒布、皇室婚禮、外交晚宴等。透過時間與工藝的變化,展現了手藝如何被外來影響並調整,最終成為當地的文化。是次展出的糖果盒大多以純銀打造,並配有金嵌與琺瑯裝飾。盒形多變,有方有圓,也有化身爲鳥籠、帆船、櫥櫃、行李箱,甚至呈現出如摺紙般造型的精巧小雕塑;有些乍看之下根本不像盒子,須花點時間才能找到開口位置,也體現了宮廷贈禮中的趣味。羅諾德說,這種「驚喜」來自對物件的觀看與探索:「看似小型雕塑的裝飾品,其實是一件隨時可以打開、具有實際用途的糖果盒。」

DSC01824 2.jpg

龜鶴紋橢圓形糖果盒,1894年3月9日(明治27年)。

   蘊含多種文化寓意

展覽中的銀匣上多可見「十六葉八重表菊紋」,這是當地皇室的象徵。除菊紋外,亦呈現了大量自然意象紋飾,包括松、竹、梧桐花等植物,皆具吉祥寓意,構成皇室視覺語彙中極爲重要的一環。除植物,展場還展示了構造多變、帶有敘事性的糖果盒,包括飛機造型的作品,是為紀念與飛行相關的事件而製作,如練習所飛行員的結業;摺紙鶴則象徵祝福,展品「紙鶴形盒」爲一份婚禮贈禮。動物意象如龜,寓意長壽,其中一件盒上聚着三隻龜,一隻探首前行,另一隻側身相向,第三隻則攀上同件的背部,這是1991年節子公主大病初癒時為慶祝製作的。展覽中亦有不少象徵和平的造型,如諫鼓與和平鴿。

DSC01864 2.jpg

和平鴿托地球形糖果盒【金色御紋】,1921年9月(大正10年),宮本商行製,東京。

 

此外,展場還以文字說明列出了八個主要的製造商,名稱皆透過辨別糖果盒上的款識而得以確認,羅諾德參與了此項研究並共同發表文章。從中可見,每位製造商都會打造風格各異的銀器,使人得以一覽當時工匠的創意。觀衆在細看這些糖果盒時,可想像它們作爲皇室贈禮,是如何在工匠手中成形,又如何被收禮者保存,最終由藏家Nancy 和Robin Markbreiter 伉儷收藏至今。這些糖果盒所歷經的歲月,為其賦予了跨越時代與文化的想像空間。(記者、攝影 孔雀兒)

 

DSC01792 3.jpg

展櫃中陳列着糖果盒及其文字說明,觀眾可一邊閱讀資訊,一邊細看器物細節。

 

展覽詳情

日期:即日起至2026年2月8日

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上午9時半至下午6時;星期日下午1時至6時;星期一、公衆及大學假期休息

地點:薄扶林般咸道90號 港大美術博物館馮平山樓2樓

門票:免費入場

责任编辑:li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