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政府積極打擊衞生黑點,食環署計劃於未來一年,將捕捉非法棄置垃圾的網絡攝錄機「天眼」增至1500個。大公報記者連日來走訪多區,發現垃圾黑點的非法棄置問題猖獗,有垃圾直接棄置在「天眼」底下。部分地區有天眼的位置清潔乾淨,但「東街不掉,掉西街」,垃圾卻被丟棄在附近的街道。
有區議員認為,加裝「天眼」後,衞生情況確實有所改善,但檢控數字低,未能起阻嚇作用,認為應加強人手巡查及檢控,才能夠有效發揮「天眼」作用。
食環署現時於全港超過500個非法棄置黑點安裝網絡攝錄機,以打擊非法棄置垃圾,並計劃在一年內,把安裝點增至超過1500個。有立法會議員早前表示,今年1月至7月,基於攝錄機證據而發出的非法棄置垃圾告票為2500多張,即月均約350張,若按目前全港黑點共500部攝錄機計算,即月均每部機只貢獻不足一張告票,形容情況並不理想。
多街市商戶地點問題較嚴重
大公報記者於本月11日,先後到油尖旺、佐敦、九龍城、深水埗等地區的垃圾棄置黑點觀察。油麻地砵蘭街雖有安裝食環署的網絡攝錄機,但有一堆垃圾被明目張膽地放在「天眼」底下。這些垃圾多數是發泡膠箱及紙皮,疑是由該處附近的士多店或水果店扔出。記者又發現,部分街道後巷因為放置了「天眼」變得乾淨了,但同時出現「東街不掉,掉西街」的情況,垃圾出現在另一條街。
大公報記者在土瓜灣譚公道後巷、有放置食環署網絡攝錄機的位置,見到後巷非常乾淨,幾乎找不到任何垃圾。不過,記者在附近後巷再走兩圈,發現垃圾並沒有消失,就在馬路對面的巷子,記者見到有不少垃圾堆積,附近有不少餐廳,非法棄置的垃圾也多為爐具包裝及食品包裝,也有些工業廢料及家居垃圾。
深水埗永隆街街市附近的後巷,鄰近街市位置有安裝攝錄機,該處垃圾確實較少,但記者沿後巷前行見到,沿途有不少支巷,成為攝錄機鏡頭的轉角盲點,支巷內有垃圾堆積情況。記者繼續前行,在後巷巷尾,見到有大量盛裝蔬菜用的發泡膠箱、裝修廢料等垃圾,佔據了後巷半條通道。
區議員:增派人手配合執法
在永隆街的另一個放置攝錄機的位置,記者亦見到鏡頭底下有垃圾的情況。記者發現,在街市或商戶較多的地點,後巷有垃圾堆積問題的情況較嚴重。
油尖旺區區議員黃舒明表示,大公報記者觀察到的情況,在區內普遍存在。她又表示,觀察到部分「天眼」的鏡頭長期向着一個點,相信如果有人故意要棄置垃圾,鏡頭之下有視覺盲區。她表示,食環署已非常努力工作,但區內的街市、食肆及「三無」大廈等數量較多,非法棄置垃圾數量亦較多,要徹底根治有困難。她認為未來增加「天眼」數量時,可以考慮升級鏡頭條件,例如提升攝錄角度,增加抓到「垃圾蟲」的機會。
「現時非法棄置垃圾罰款是6000元,罰款的阻嚇力已經非常高,但執法的數字不足,容易讓棄置垃圾者認為天眼是無牙老虎。」九龍城區議員林博認為,有了天眼後,垃圾黑點確實有明顯改善,但仍有人明知故犯,繼續在黑點棄置垃圾。他指當中不少人是「慣犯」,他們棄置垃圾的時間也有一定規律,如果天眼進一步配合增加人手執法,相信能夠有更大成效。但他亦擔憂,未來增加到1500個天眼,食環署能否有足夠的人手監察各區黑點情況及實地執法。
多管齊下|食環署:配合AI自動識別違規情況

食物環境衞生署回應《大公報》查詢時表示,該署以多管齊下的方式,打擊非法棄置垃圾的違法行為,當中包括在黑點附近張貼告示和橫額加強教育宣傳;利用網絡攝錄機所搜集的資料進行分析;及調派執法人員當場對違例人士採取執法行動。食環署自2017年成立便衣的專責執法小隊,加強對違反公眾地方潔淨罪行的人士採取執法行動。
自2018年起,食環署已在全港各區安裝網絡攝錄機,並結合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影像分析,自動識別及記錄違規情況。署方會透過錄像所搜集的資料作出檢控,以及因應違規行為,包括時間、模式等資料策劃更精準及更有效的執法行動,以增加阻嚇力。
食環署會持續審視各區非法棄置垃圾黑點的情況,並按實際需要和資源情況有效調配執法人員及網絡攝錄機打擊非法棄置垃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