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中美元首會晤 外媒:精準反擊效果顯著
來源:大公文匯網    2025-10-31 09:33

【識港網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周四(10月30日)在韓國釜山會晤,中美關係走向備受全球關注。今年4月初特朗普發動全球關稅戰以來,中美之間的貿易拉鋸已逾半年,多國傳媒和國際關係專家都指出,從稀土管制到「對等關稅」,中方反制策略出現變化,一系列精準反擊效果顯著。在此背後,是中國憑借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影響力,不再懼怕美國挑起貿易爭端,反而坐擁戰略主動權,在全球層面提升中國的地位和形象。

《紐約時報》指出,中方的各類反制措施中,稀土出口限制新規最受關注,中方此次採取的供應鏈限制模式,最早是在2020年由美國率先針對中國企業時使用。報道分析這些政策表明,出口管制手段並非美方所獨有,憑借在稀土礦產生產領域的主導地位,以及對其他戰略產業的掌控,中國將供應鏈作為籌碼的能力可能比美國更強。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政治學家法雷爾也稱,分析中方反制措施發現,中方管控關鍵礦產流通的新規,彰顯了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影響力,「中國確實已開始學會借鑒美國的策略,在某種意義上,中國較美國當前的運用更勝一籌。」

 

圍堵中加速創新自主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指出,美國在科技領域圍堵打壓中國之際,中方堅持推行支持國家高科技製造業的產業政策,特別誓言加快推進國家尖端科技的自主創新。彭博通訊社也稱,美方鼓吹所謂「對華戰略脫鈎」,將制裁措施從半導體延伸至生物醫藥等更多領域,並持續將中國企業列入制裁清單,在此背景下,中國的科技發展戰略自然加快進度。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指出,在特朗普首個執政任期內,中方反制主要針對與特朗普競選有關的農業州份、利益集團等。如今在特朗普第二個執政任期,中方反制已更加精準地轉移到包括稀土在內的高科技層面。中方的反制措施可以讓美國意識到,中國的實力已不止體現在國內生產總值(GDP),還體現在科技力、全面的產業鏈,以及在全球產業鏈分工的更高地位上。

王義桅強調,美國人自認為擁有許多所謂限制中方的樽頸技術,但中國如今已打造全面的產業鏈,且真正獨立於美國。作為應對美國的策略,中國近年也加速推進與東盟、歐盟、全球南方等其他市場的貿易關係,打造更多元的供應鏈貿易結構,更加高質素、高水平地參與到全球化分工之中。

 

規則接受者變共同制訂者

王義桅表示,當前全球經貿規則正在重構,中國正從規則接受者轉變為規則共同制訂者。不僅美國應該重新認識中國,中國也應該重新認識美國,相信這也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識世界的過程,「我們在準備一個『後美國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全世界對中國有着更高的期待。」

 

逾半美國人認為應與中國合作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國際關係智庫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周二(10月28日)發表調查顯示,53%受訪美國人認為美國應與中國加強接觸及合作。這是該委員會自2019年以來,在這項每年例行調查中,首次有多數受訪美國民眾支持對華採取友好的合作與接觸政策。

是次調查總結今年7月至10月的3次民調結果。報告指出,受訪者普遍認為美中關係是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近年在惡化後開始好轉。如今認為美國應與中國合作接觸的美國受訪者比例,超過2024年的40%。認為中國發展成為世界強國會對美國構成重大威脅的美國人比例,較2023年同期下降8%,目前為50%。

 

普遍贊成降低對華關稅

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公眾輿論與美國外交政策主任、該研究作者卡富拉表示,是次民調整體觀點大幅轉變,主要是由民主黨人和無黨派人士推動。調查結果顯示,三分之二的民主黨人傾向美國尋求與中國友好合作,較去年提升19%。調查也發現不論所屬黨派如何,美國民眾普遍贊成美國應降低對中國輸美商品的關稅,換取削減中美貿易逆差。

卡富拉表示,「在經歷數年低谷後,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開始改善,在美國應如何對待中國這一問題上,美國的民意搖擺有趣且出人意料。」卡富拉稱,美國人如今更多關注美國種種內政問題,包括政府貪腐、移民政策等。

智庫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哈斯表示,該民調結果表明,傳統上能獲得兩黨共識的中國議題,如今似乎面臨日益加劇的社會和政治分歧,圍繞美國在2028年及以後對華目標的廣泛討論開始有了空間。

 

《紐時》:特朗普發動注定輸的貿易戰

韓國示威者高舉標語,反對特朗普出席APEC峰會。 法新社

 

中美領導人釜山會晤前夕,《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里斯托弗周三(10月29日)發表文章,直言美國總統特朗普對華嚴重失算,發動一場注定輸掉的貿易戰,搞砸中美關係這一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克里斯托弗還引用《孫子兵法》的典故指出,面對中國「不戰而屈人之兵」,特朗普政府或要付出巨大代價,或在未來數年失去部分全球信譽和影響力。

「美似錯判形勢後投降」

克里斯托弗指出,特朗普今年4月發起關稅戰時嚴重誤判形勢,以為中國對美出口遠多於進口,面對關稅打擊的中國很脆弱。然而關稅戰真正開打後,美國才發現中國同樣可採取反制關稅措施。中國從美國購買的大豆等商品,完全可以從他國購入,但在稀土問題上,美國很難找到中國之外的供應商。受稀土短缺所困,美國不少軍工企業受損嚴重,美國經濟對中國稀土的依賴,遠超過中國對美國商品的依賴。

文章分析稱,如果中美之間維持實質性貿易框架,美國可能會削減和取消對華關稅,這看似是回到貿易戰前的狀態,但實際上更像是美國在發動一場衝突後,因自身實力不足、錯判形勢而投降,陷入更弱勢的地位,這就像是特朗普挑起了貿易戰,卻很快發現自己只有關稅一張牌可打。

克里斯托弗估計,中國完全可以將稀土管制作為一種長期手段制約美國,暫停管制一年將是一種高明手段,讓中國既避免美國等國全力打破壟斷,又能保持對美的影響力。即使美國與盟友全力開採稀土、建設相應供應鏈,也需要數年才能取得成果。在這段過渡時間裏,西方將不得不與中國達成協議。

在文章最後,克里斯托弗擔憂稱,中國透過在貿易戰中的優勢地位提升國際影響力,不排除能在西太平洋地區投射更多軍事力量。如果美國在中國的稀土施壓下,在印太地區軍事戰略收縮,這將是美國在亞洲遭遇的地緣政局重大挫折,也是中國影響力的一次重大提升。

责任编辑:liangfang